大河网

找回消逝的旧时光传唱咱们的童歌谣 这些遗落于民间的人文遗产现状如何?

2021-05-27顶端新闻·大河报

郑州市文化北路上新华书店(尚书房)儿童专区的众多图书中仅两本童谣和儿歌

郑州市工二街和工四街交叉口附近的郑品书舍少儿图书专柜

申翠梅女士和她外孙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宁田甜文图

  板凳板凳摞摞,里边坐个阿哥。阿哥出来买菜,里头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磕头,顶上坐个小猴。小猴出来翻跟头,不溜不扽,不溜不扽。

  …………

  河南一位老人能随口说出很多专属他们那个年代和流传于他们河南老家的童谣。鲜活生动。或许只有从这些老人嘴里才能说出。现在都市里的小孩很难听到。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这些曾经带给一代又一代人美好欢笑的童年记忆,它们的现状怎样?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人物

  五六十年前的童谣,河南这位老太如数家珍张口就来

  申翠梅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今年64岁,豫南漯河人。她外孙活泼调皮,每次哄不住或者哄孩子睡觉的时候,就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说童谣。

  地地道道的豫南方言加上搞怪的腔调,有时还带表演,每次都能把外孙逗得咯咯大笑。

  河南方言地道,说起来生动鲜活儿,申女士外孙有时还专门拉着她的手,主动让她讲。申女士往往这边有声有色地说着,那边外孙不停地笑哈哈。

  童年童趣童真,在申女士这位老太身上活灵活现。

  5月26日,和申女士交谈,提起这些她小时候的民间童谣,她不假思索,信手拈来。

  一口气能说出好几个。

  她介绍,小时候经济条件有限没能如愿上学,儿时这些有趣的童谣,她总会特别地记忆。好玩的同时,觉得也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

  “我记忆力好,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童年的欢乐至今还记得很清。”申女士说,之前,在老家时,曾经讲给儿女和侄女等下一辈们听。现在,在城市住久了,无聊时只能讲给外孙听,“儿孙辈们听后,都是嘎嘎直笑,觉得很好玩很逗。”

  几乎每一首童谣背后,都蕴含着大量有关爱与成长的故事,童谣连接起来的是家庭、大人与孩子的故事,它们在不同的年代传唱,背后的最大动力也来自于这种爱与成长的力量。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了解到,曾经有一帮音乐人,实施了这样的“寻谣计划”。在一期节目里,歌手谭维维与阿雅以及寻谣计划的音乐人们一起,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和乡野村落。在那些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们口中,一些失落在时光里的童谣以及每一首童谣背后所蕴藏的温暖与情愫被重新挖掘出来。

  他们在寻找被遗失的童谣的过程中,也看见了时代变迁背后不同的人生以及浓浓的人情温度。他们寻找消逝的童谣,捡拾遗落的人文遗产,为儿童创造出一些专属于他们的歌谣。

  走访

  街头书店内,难觅河南本土的民间童谣图书

  5月26日,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在郑州市工二街和工四街交叉口西南角的郑品书舍书店内看到,儿童专区,大部分是绘本、儿童故事等文学科普类图书。

  在这里,难觅民间童谣儿歌类图书书籍。而在“少儿图书”专柜上,记者仔细查看也没找到民间童谣儿歌类图书。传统文化类的儿童读物,如《百家姓》、《弟子规》、《论语》等很多。

  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在另外一个区域,记者看到了四本儿歌图书,其中一个是《儿歌》300首。但翻看这几本儿歌图书,几乎难觅像《小老鼠爬灯台》之类的民间民俗儿歌。

  仅有的四本儿歌图书,都是出自外地(上海、辽宁等)出版社,难觅河南本地出版社出版的童谣儿歌等图书。

  “河南中原本土的民间儿歌没有。这种就属于地域文化。暂时没有。不过,将来我们也会找一找,争取进一些这样的书籍或画册。”该书店工作人员说。

  在郑州市文化北路上的一家新华书店,记者看到,儿童专区内,很多儿童读物,但关于童谣和儿歌的只有两本。翻开里边,除了大众化的儿歌外,几乎很少看到本土的民间童谣。

  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人员帮忙搜索发现,该馆也有一些关于童谣的书,但也不多,“河南本土的民间童谣估计没有。”

  “像这种年代久远的歌谣儿歌,很多都消逝了,不再流传。平时,或许只有从这些老人嘴里才能偶尔听到。这些其实很有味道,很有地域特色,都是和当地人文风土文化相结合的,是人文遗产,应该流传并传承下去。”在郑州居住的一老人说。

  声音

  本土民间童谣已整理好,亟待推广传承

  河南文学院一级作家、民俗学家、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会长孟宪明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做了三套集成,分别是《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此类书籍现在已经出了很多,很厚。不过,民间老人能记忆和说出这么多的歌谣,它的意义和价值也很大。

  就河南来说,这类民间歌谣方面的作品更为丰富。全省各县大概搜集而来的歌谣儿歌有几百首。以前要求各县出过一本这方面的书。全省100多个县(市),至少出了七八十本此类书籍。

  有关这方面的保护和搜集,河南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说都是最早的。中国民间文艺在这方面的全国奖叫“山花奖”,第一届山花奖评奖,仅他主编的这套《中原民俗丛书》15卷本获奖,可见河南对这方面的保护整理有多早,“我们都是从民间收录而来。算起来,我们已经在民间走了几十年了。”

  说到传承,孟宪明说,现在来说,民间歌谣儿歌的传承已经很糟糕,因为很多人读了书后,喜欢去读诸如“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之类的诗词,觉得这些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而来自民间的童谣等民间文化反而被忽视甚至不被重视,很多年轻的父母,“自己都没读过这些童谣和儿歌,又咋去教育孩子们去说这些童谣呢。”

  有关传承,孟宪明说,几年前,有一家出版社曾出过5卷本绘本形式的《中华经典童谣》,出了几万册。而之前的《精彩歌谣》,也曾出过数万册。

  “呼吁传承这个提法很好。其实,有关推广传承也有很多人在做。但真正能做的很好用心去做的不多,大多都是奔着这个东西能卖书发财才去做的。一般都是从这个书上摘点,从那个书上摘点,不专不精。”他说,中原歌谣如果放到唐诗三百首中,也丝毫不逊色。这方面的工作很有意义,涉及文化传承。

  附

  申女士口述民间童谣精选

  荠荠菜,水里漂,我跟姐姐一般高。姐姐穿个大花鞋,我都穿个泥歪歪。姐姐穿个花衣裳,我都穿个那驴脊梁。姐姐穿个花裤子,我都穿个那驴肚子。姐姐枕个花枕头,我都枕个那老母狗。翻翻身,咬一口。娘娘,快打狗,小鳖妮子你没长手。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

  一崩赶到门里头。

  开开门,摘石榴,石榴树上卧斑鸠。

  斑鸠的花鞋谁揍(做)哩,麻子闺女学揍哩。

  一包针,一包线,麻子闺女好穿缎。

  天上的星星亮晶晶,我在大桥望北京。望到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挂五星。

编辑:梁倩文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