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百年·百业·百人丨朱永达:致力三农发展 躬耕机械化节水农业

2021-06-11大河网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忘我奉献、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百年风华,初心依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临之际,大河网重磅策划推出《百年·百业·百人》系列报道,聚焦优秀党员、模范人物、先进典型;聚焦行业新动态、新变化、新气象。

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二十年前的中国,是一个缺水型农业大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地区之间差异很大,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同时由于许多地方采用传统明渠引水漫灌,蒸发渗漏严重,水的有效利用率不足40%。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朱永达经过多年努力,为中国节水农业的发展开创新篇章。

中学时期,朱永达看了一部苏联影片,被荧屏中的拖拉机等机械深深吸引,便毅然决定到当时的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上大学。毕业时他听从指挥,去往黑龙江的农场加入北大荒开荒队伍。朱永达回忆说:“我们一届180个人去了十几个场,分队队长和技术人员是我们,队员是转业军人。那段日子很艰苦,那里有很多沼泽地,茅草很深,下面都是水,下地都要穿胶鞋,弄不好就会陷到淤泥里面。”

1957年开荒回来,他被分配至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的农业机械教研室,负责农学、林学学生的农机通用课程,从此开始了与中国农业紧密相连的一生。任课期间,因为师资紧缺,他要一人负责多个班级,每天都要备课到很晚。面对这些艰苦的环境,他表示:“我们这一代人读书就是为了报效国家,党既然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了,你就要做好。”

1996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去以色列考察,回国后便提出:“大家来研究创造一个中国式的节水农业的道路。要开发拖拉机的功能,用拖拉机开发一种行走时滴灌、喷灌、洒灌技术。”为此,当时的农业部决定由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协同研制开发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与机具。朱永达教授作为本次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成立了相关小组参与研究。

朱永达等人考察了当时已推广的各种玉米硬茬精播机,调研过程中,看到干旱时,农民肩挑手提,一穴一穴灌水抢种的辛苦情景,更加坚定了要研制出一种灌水精播机的决心。

任何一项技术从萌芽到成熟都需要经历无数的困难。团队从精播机中获得启发——把水也像播撒种子一样“播”出去,于是他们在拖拉机上装载两个对称的水箱,用水泵强制供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首先,由于拖拉机行进过程中水在箱中左右摇晃,导致重心不稳,很容易翻车,他们从当地的农机技术人员身上汲取经验,在水箱中加入隔板,改善了其稳定性。其次,作物种子间隔过近,一穴一穴浇水最终也会连续,所以,他们当机立断去掉繁琐的定时装置等,直接连续地浇水……经过不断的改进完善、试验研究,1997年年底,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和机具终于从一张张稿纸模型中走出来,开始应用于中国农业种植。

由节水灌溉项目,朱永达等人又敏锐地联想到中国的节水农业。实现节水农业,要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就要真正把节水技术应用到灌溉、耕作、栽培每一个环节当中。而这项玉米硬茬灌水精播技术的研究为后续节水农业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良好开端,对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人物介绍:

朱永达,中共党员,1957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曾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工程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至今连续当选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二、三、四、五、六届理事,第六届常务理事兼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工程学报》第四届编委,河南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农业系统工程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编辑:张馨予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