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年年有艾 粽粽有情

2021-06-13大河网-河南日报

图①6月11日,沁阳市第一幼儿园北山村分园小朋友开展“赛龙舟”游戏。杨帆摄

图③6月10日,焦作市解放区第一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制作端午香囊。李良贵摄

图②6月9日,郑州市动物园为动物打造了“特制款”粽子。本报记者邓放摄

  艾香飘出科技味

  □本报记者刘晓阳实习生朱琳

  每逢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挂艾草也是重要传统习俗,故端午节也被称为“艾节”。

  6月11日,记者在郑州市惠济区一个小区看到,家家户户门上挂着新鲜艾草,仪式感满满。近段时间,线上线下,艾条、香包、艾绒枕等一系列艾草产品也颇为畅销。

  我省艾草主产地南阳,是全国最大的艾制品生产基地,艾草种植面积达30万亩,原料生产占全国的85%以上,艾制品生产占全国的70%以上。

  “曾经,品种‘多、乱、杂’制约着南阳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省农科院研究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梁慧珍告诉记者,多数艾草企业只重视工业加工,不懂农业种植,种植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成为制约艾产业发展的瓶颈。

  从2018年开始,梁慧珍和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中药材专项团队深入南阳多地,指导艾草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在专家帮助下,我们的基地艾草种植更加规范。”仲景源艾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守合说,专家示范推广艾草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艾草的产量和出绒率都增加了不少。

  艾草种植水平的提高,为产业链的延伸打下基础。南阳艾草制品相继开发出药用、灸用、食用等六大系列,艾绒、艾条、艾柱、精油等300多个品种。目前,南阳仅从事艾草种植、加工、销售的注册企业就达1529家,电商3000余户,带动了30多万名农民受益。

  南阳艾草产业辐射带动我省15个市“加盟”,全省艾草种植面积达36万亩。登封市石道乡赵庄村流转土地近500亩发展艾草种植,每年仅为村民增加地租收入就有近3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数万元,相关从业人员年人均增收7000多元。

  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艾香飘出浓浓科技味。“南阳正借助艾草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契机,打造‘南阳艾’优势品牌,并将持续引进、示范一批优良艾草品种,实现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带动区域艾草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梁慧珍说。

  小贴士

  “端午到,五毒出”。端午节过后,天气炎热、降水增多,容易滋生害虫和病菌。在门前、窗前悬挂艾草,可以驱除蚊蝇,杀菌防病。

  悬挂艾草也有讲究。采挖时间一般是在早上,香味较浓,驱除蚊蝇效果更好,挂艾草的时间则不宜超过当天中午。悬挂时,要将艾草根部朝上倒挂,这样不但美观,还有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本报记者刘晓阳实习生朱琳整理)


  不变的端午百变的粽子

  □本报记者李若凡

  吃粽子,是端午节习俗的“主菜”。市场上的粽子可谓花样百出,有的商家深耕传统口味,有的商家让食材重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一杯羹,走差异化之路是商家的不二之选。

  端午前夕,走进永辉、世纪联华等超市,可见粽子品类繁多,不少品牌还推陈出新,既有北方口味的红枣粽、蜜枣粽、八宝粽,也有南方口味的咸蛋黄粽、肉粽,还有主打养生牌的五谷粽等。

  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粽子产品组的邹静晨说:“今年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粽子礼盒销售也会较去年有所增加。”

  天猫数据显示,进入6月,粽子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4%,低脂类粽子的销售额增长更是将近200%。

  “我们也推出了大黄米蜜枣粽,因为大黄米这个粗粮的概念比较火,符合人们对健康的诉求。”邹静晨说。

  “为了适应年轻人需求,今年我们推出了火锅口味粽子。”中原粮食集团多福多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红军说,总体上看,红枣、豆沙、蛋黄等依然是粽子馅的主力军,但口味奇特的品种越来越受欢迎。

  螺蛳粉、榴莲、臭豆腐这三种粽子,在京东5月1日至今成交金额同比增长2.8倍。

  不过,专家提醒,不要将粽子当作早餐或夜宵食用,容易引起积滞;吃粽子尽量在两餐之间,每天不宜超过2个。


  假期里,赴一场文博之约

  本报讯(记者张体义)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围绕“文物映耀百年征程”这一主题,全省文博系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

  我省革命文物资源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革命战争旧址、烈士陵园、纪念馆等成为各地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一些重要的革命文物在线上线下同步展示,讲述红色故事。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南革命文物在讲活党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搞活教育形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我省推出了“河南红色文物说”讲述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优秀陈列”、“见证红色中原——河南省革命文物工作汇报展”等。端午假期里,参加这些活动也会是不错的选择。


  红色老区梦里老家

  □本报记者逯彦萃

  端午假期,不少人在寻找适合出游之地。近日,我省革命老区“红色+绿色”建设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点赞,值得一游。

  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的古村落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在这里既能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又能找到梦里老家的美好感觉。”6月10日,在新县度假的郑州市民刘女士说。

  “我省以‘两个更好’为引领,借助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探索走出了一条‘绿色+红色’革命老区振兴之路。”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河南省革命老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老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首次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河南省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工作情况被编入典型经验汇编,供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点赞”,我省革命老区建设的好做法让很多人受益。

  用好绿水青山禀赋。我省立足大别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以绿色发展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建了一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及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绿色优势正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

  盘活红色资源宝库。当前,我省革命老区聚焦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区:新建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改造提升等项目加快推进,竹沟革命纪念馆、鄂豫边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景区持续扩容提质……

  我省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先后研究制定了110余条配套政策,为革命老区发展保驾护航。省财政2020年下达大别山革命老区5亿元转移支付资金,比上年增长87.5%;2019年至2020年累计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50.1亿元,支持实施项目574个。

编辑:陈梦伊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