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70岁女记者,前往救灾一线做志愿者:不留名的志愿者,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冯小霓 文/图
一场暴雨引发的大水,把郑州变成了泽国。万万没想到,2021年的夏天,河南成了遭受水灾的重灾区。有生以来,很多人是第一次当上了“灾民”:经历着停水、停电、停网,道路被毁、财产受损。正是三伏天,热气的蒸腾,雨后的湿闷,让人不动也是一身汗。但是,全国各地的救援迅速而声势浩大地展开了。灾后的郑州注定要度过一个繁忙的夏天。
水灾不仅冲毁了我们的家园,也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美丽心情。英雄的郑州人没有唉声叹气,没有怨天尤人,为恢复家园的正常生活开始了复建、重建和援建(因为,省内的新乡、鹤壁等地又在郑州之后遭遇了同样的水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一直在寻找“需要”,寻找哪里有可以让年近古稀的人可以派上用场的事情需要我做。老人们都说,被需要是一种幸福。但是你看看哪里会有一个被社会需要且适合老人去做的事儿和岗位?所有的招工启事都有年龄限制,45岁是一个年龄“坎儿”,我已经过了这个年龄20多年了;与此相反,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老人“被照顾”的提示,例如公交车,不仅免费乘坐,还可以享受“老幼病残孕”的专用座椅……我在朋友圈里找“需要”,在微信聊天里找“需要”,在报纸的各种信息里找“需要”,在网络、新媒体中找“需要”。踏破铁鞋,终于在河南商报找到了一个可以做志愿者的机会,他们要组织大量的志愿者,为郑州、新乡、鹤壁等灾区运送抢险救灾物资,为救援物资的接收和出库做好搬运、码放、装卸等工作。
其实,这个时间段正是经历了灾害的郑州需要复工复产的当口,年轻人很多是自己单位的栋梁,单位离不开;农民工在自家救灾难以归来。救灾的志愿者非常缺人手。
经过思考,我觉得这样的工作我能干。于是我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成了一名老年志愿者。
查高德地图,乘坐公交,中转一次,一个小时二十分即可到达赣江路和行云路交叉口西南角的红十字会仓库。第一天,我作为一个新来的悄悄地融入了这个只有二、三十人的志愿者行列,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所有的志愿者都有一颗火热而平常的心,他们把这个非常时期的奉献视为“救命”之举,谁来都是寻常事,是不讲条件的应做之事。我放下随身携带的小包就加入了搬运工之中。
其实,这里大部分的活儿是“传运”,传,就是大家排成几队,像传送带一样,一件一件地把成箱的物品传出传进。这个方式适合那些易于搬运的较轻的物品。我参与传运过的罐装粥、湿巾、消毒水、面包、方便面、胶靴等都是每箱重量不超过20公斤。但是这些传运的物资也要看数量,如果数量不大,每个人搬几箱也可以。这个时候就显出年轻人的优势了,我没有他们搬得多,搬成箱的方便面,我可以一次搬两箱,而他们比我多搬一倍还很轻松。但是像水泵、发电机等比较重且体积大的物品则需要使用装卸机械搬运。
看起来这些活儿不怎么起眼,但是桩桩件件都离不开人力。大家对待这样的工作都非常尽心,在干活时都会自然地流露出自己对灾情、灾区、灾民的关切之情。不需要多大会儿,你就会认同他们是一群好人。说他们是好人有几点可以证明,一是这些活儿完全是自愿干的,没有任何人强迫。二是干活儿全是尽义务,没有任何报酬(当然也有不多的几样东西:有搬重物需要的手套;天太热,有瓶装水,是在装卸中包装破损无法再运出去的;还有爱心企业送来的盒饭)。三是工作质量,无论轻重物品,大家都是轻拿轻放,不增加损耗。
在干活儿时我们有交谈,我心目中的好人标准有了新的提升。
零零后
志愿者中有不少年轻人是在校生,他们当中又以零零后为多。我和几个年轻人聊聊,收获不少。一位刚刚拿到河南大学入学通知书的男孩儿和我聊得很投机。他认为难见的灾情对于他们认识社会是一本正能量的大书。不仅当志愿者,他还想去灾区。在当志愿者期间,他了解的是“社会人”,人的社会属性。他说,这些知识很需要充实,但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掌握这样的知识就很难。例如以前总是听人说社会的阴暗面,好像人都是为自己打算,这次水灾,光看看这些堆积如山的捐赠物资,你心中就有了特别温暖的阳光,对社会的真实感受,和听人说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了。
有一位戴眼镜的女孩,看上去儒雅内向,但是干活儿一点儿都不含糊。我和她在传运中相邻,聊起来当志愿者,她颇有“地下工作者”的风范:“我是省外大学的(不想炫自己的“大牌”),学校放假,时间自由支配,我就来了(把酷热中的吃苦说得云淡风轻)。”听她一起来的高中同学们说,她们都是在校大学生,现在多数是在外地上大学。这样支配时间,这样支配假期的九零后、零零后们,相信他们在社会大学和志愿者大军中学到的知识更丰富。
有一组瘦高的男孩儿专门拣着重活、累活干。有一批大个保温桶箱子比较大,传运不易,搬运又不好拿,他们几个说着笑着,像少林武僧似的抱着、扛着、拎着,不一会儿就卸完了。休息时和他们一聊,才知道他们还在等入学通知书。“这是进大学前最好的等待方式”,他们笑呵呵地对我这个奶奶级的棒劳力解释着他们的快乐。当志愿者像是轻车熟路,他们用踏实的劳动态度诠释着自己对社会责任的理解。
当代青年,不尚空谈,唯愿实干
志愿者在社会上已经奉献了很多年,但是对他们的宣传却并不多。这与志愿者团队“不尚空谈,唯愿实干”的风气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在一起劳动,大家都不说自己奉献的理由,也不提任何与奉献相关的字眼,就像是为自己家做事,是一百个应该的,不值得提起。甚至有人像是对待打工者似的吆五喝六时,志愿者们也毫无不快。
有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双胞胎儿子来当志愿者,双胞胎只有12岁。我夸奖孩子有爱心,母亲却说,这个年龄,该为国家做些事了。志愿者是身边的人,干身边的事儿,加入这个行列,无疑会让孩子们学会的知识很多、很深也很广。
有一位小学老师,我们在传运中搭档,她说来当几天志愿者心灵会受到慰藉。“职业要求我经常净化心灵,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才能理解他们的天真,理解天真需要什么来滋润”。她穿了一件印有“清华大学”字样的T恤,我想,她是一位志向高远的人。
一对在青岛的4A级景区开店的小夫妇都只有30岁上下,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疫情管控后,好容易迎来了一个旅游旺季,他们却把自己千余平方营业面积的餐饮店关闭,专门来支援河南抗灾。白天,他们在红会仓库当志愿者,晚上自己找宾馆解决住宿。我去之前他们已经干了很久,大家劝他们还应顾顾家,他们像没事似的快乐地干活儿,好像是内心给自己定了一个时间界限,必须的。
一位自己在附近开店的年轻老板每天把当志愿者变成了上班。我问他自己的生意谁打理,他也和青岛小夫妻一样,笑笑,顾左右而言他。他说,这比挣钱的机会难找,不能放过。凡是有大件的、沉重的物品,他都是跑在前面,不让女士们沾手。这位老板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老年人在灾难中焕发青春
志愿者中不乏老年人。在搬运的空档期,哪怕是只有十几分钟,也有广场舞者在空地上舞之蹈之,恢复体力。这是志愿者中老年队的标配。
有一位看上去比较年轻的女士,从方言中听得出她是郑州郊区人。果然,她说自己是附近三官庙的,现在已经是做了婆婆的城市人了,因为拆迁,她在城市买了商品房。大家闲谈时笑称她是富婆,她没有不悦,滔滔不绝地把市郊这些年的变化说给大家听。她家被拆后,可以分得数套新房,她给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的分配方案引来大家的热议,像是国家政策的大讨论,从中我听出了家庭经济、家庭伦理以及民俗文化、城乡差别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财富和命运永远是我们绕不开的关注,家庭的富有用她自己的话说,“赶上好时代了”“谁能想得到……”“几辈子的福让俺全占了”“这么好的日子哪还有家庭矛盾”“把政府给的钱用好才是正事儿”……她的言谈虽然不代表所有的近郊农民,但是她的家庭的变化却是城乡差别缩小、近郊农民生活变化的缩影。与这些变化相伴相生的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和新的财富理念。这位“富婆”热衷于行善,愿意当志愿者,却是许多人并不了解的。
一位来自黄河北岸平原新区的女士,比我小几岁,我们在一起干了一下午活儿。她说自己心软,受不了视频中发大水后的惨状,所以用干活儿,流汗、受累来缓解自己的心情压力。志愿者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称为治愈者。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只有多奉献、多付出,我们被灾难伤害的心才能得到自愈和治愈,而这种奉献和付出,打上志愿的印记,才让人无怨无悔。
当记者的时候,每天的工作都是在新闻现场或去新闻现场的路上,现场就是新闻战士拼搏的沙场。而在志愿者工作的现场,大家也是把它当作支援灾区的战场。那些大大小小的纸箱,贴着捐赠人激励河南的滚烫的话语,让我们这些志愿者首先最先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最先感受到全国人民的关心关注和关爱,首先被感动。因为,这些救灾物资都承载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我注意到,仅深圳狮子会捐赠的物品中就有雨靴、雨披、被子、褥子、口罩、午餐肉、水泵、喷雾器、消毒水、蚊香、保温桶、垃圾筒等,几乎是包罗了灾区所有急需的生活物资。前两天我一直在琢磨深圳狮子会为什么会想的那么周到。到了第五天,有一位开超长大货车的司机为我揭晓了谜底。原来,这些抗洪物资全部都是深圳狮子会里的河南同乡会捐赠的。家乡受灾,情牵故里,朴实、善良的河南人就是这样默默地为家乡人民作奉献。这中间还有一个故事。上面提到的那位大货车司机,从深圳开了一天一夜的车,赶到了郑州。我们在场的所有志愿者都被他的一番话深深地感动了。他是河南驻马店人,在深圳工作,从今年四月开始,他工作的公司因为资金困难而无法发放工资,但是这位师傅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全部都要靠他的工资来生活,所以他一直在公司守候等活。终于等来了这样一个艰苦的任务,但还是一分钱工资也没有拿到。他一咬牙,接了活儿。为了完成给灾区、给家乡运送抗洪物资,这一单活儿他“零收入”,却一路自费加油三千多元。他说这些付出是他为家乡做的一点小事,他不怕继续没有工资,但是只要能挤出来一点钱,就要给家乡人民多一些贡献。我们被他感动得热泪盈眶,抓紧时间卸下了他运来的满满一车货,他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留下,穿着湿透了的衣服走了。
所有的志愿者几乎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一种高尚和善良。但是,社会应当如何善待他们呢?
为志愿者提供服务时长和服务证明
这几天,郑州在水灾之后又遭遇了疫情反弹。特殊的时期,依旧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来完成日常工作难以完成的繁杂事务。这也是总结志愿者组织工作、开拓志愿者公益事业的一个机遇。一些招募志愿者的宣传品上这样写着:可为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志愿者提供服务时长和服务证明。这对于志愿者队伍的管理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为志愿者提供服务时长和服务证明本应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只使用,不提供任何证明和劳保条件”的零成本使用志愿者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这对于志愿者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显然不利。
涝疫结合给郑州带来了重创,我们不屈不挠奋然抗灾,正是志愿者大显身手的时候,也是对他们以自己的高尚情操、无私奉献去感染社会、引领年轻人发挥正能量的考验。
灾难之后,让我们看到了郑州的伟大和美丽,只有草根都伟大这个城市才显得伟大,只有从孩童到老人都美丽这个城市才显得美丽!灾后郑州的志愿者们让我们坚信,郑州将有更多的市民用团结奋进、无私奉献来书写这个城市的伟大和美丽!
(作者系《大河报》原副总编辑)
编辑:Wei 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