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仰韶文化揭秘之十四:小米养活大仰韶人

2021-10-17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冬云 张体义

  10月9日,“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进行到第十四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带来《仰韶文化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发展——植物考古证据》,向听众介绍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主要口粮。

  赵志军曾先后获得并主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等10余项科研项目。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百余篇,并著有《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

  在讲座中,赵志军给大家分享了植物考古常识、通过植物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农业生产特点等内容。

  赵志军说,植物考古是一个科技考古研究领域,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和分析古代植物遗存,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农业起源是植物考古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赵志军认为,中国的农业起源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以种植水稻为特点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起源。仰韶文化是北方旱作农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新的植物考古发现显示,仰韶文化早期先民已经开始从事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的旱作农业,但当时的农耕生产活动尚未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社会经济主体,通过采集劳动获得的可食用野生植物仍然是当时的重要食物资源之一。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仰韶文化经济生活中的农耕生产比重逐渐增强,采集活动作用逐渐降低。发展到仰韶文化中晚期,通过采集野生植物获取食物资源的必要性已经微不足道了,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生产终于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仰韶文化的经济主体,中国北方地区正式进入了以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主导经济的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的建立为随后的华夏文明起源奠定了基础。

  赵志军介绍说,世界上有四个农业起源中心区,即西亚、中国、中南美洲、非洲北部。中国在世界上最早驯化出水稻、粟、黍、荞麦,还最早驯化出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赵志军称,古代北方旱作农业是以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主体农作物,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黄色的小米、黄色的土地、黄色的河,共同孕育出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赵志军以陕西西安鱼化寨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为例证,解读了仰韶时期栽培作物的驯化过程,他认为,作物的驯化是人类耕种行为影响下的植物驯化过程。鱼化寨遗址不同时期粟粒的形态特征变化,证明了栽培作物粟和黍的驯化,确实是漫长的植物进化过程。黍和粟的驯化过程,自仰韶初乃至更早时期开始,至仰韶中期或晚期完成,历时漫长。

  在鱼化寨遗址,赵志军还发现了许多炭化藜(灰灰菜)种子,这证明了在那一时期,藜主要是食用籽粒,而非像后世一样作为菜蔬食用。

  赵志军认为,考虑到仰韶文化在庙底沟时期表现出的跃进式大发展势头,分布范围大扩张,文化影响力强劲,聚落分化显著,彩陶艺术辉煌等等,中国北方地区农业社会的建立,应该是发生在仰韶文化中期,即庙底沟时期。在庙底沟时期建立的农业经济社会,为随后的华夏文明起源,奠定了基础。

编辑:陈梦伊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