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好记者讲好故事丨一世英雄两地情——抗日英雄赵崇德魂归故里的故事

2021-11-07大河网

  商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婕

  大家好!我是商城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陈婕。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讲好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老区时提出的要求。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就是关于一个抗日英雄魂归故里的故事:《一世英雄两地情》。

  时间回溯到1937年初冬。

  山西省原平市,日军飞机狂轰滥炸,造成大批同胞伤亡。时任八路军129师769团三营营长的赵崇德主动请战,带兵夜袭位于阳明堡的日军机场,成功炸毁全部敌机共24架,歼灭日军100余人,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弱胜强、以步兵打飞机的奇迹。可是,赵崇德,夜袭阳明堡的现场指挥者,这个年仅23岁的大别山英雄儿子,却在掩护战友撤退时中弹牺牲,壮烈殉国。

  英雄长眠,但英雄的名字,在共和国的史册上熠熠生辉!

  1938年,赵崇德被追授“好干部”称号。

  2014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赵崇德名列其中。

  可是,八十多年来,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英雄遗骸究竟葬于何处,赵崇德家乡人并不知道。英雄营长墓在哪里?有没有人为他扫墓?很多人都在为此事牵肠挂肚。这里请允许我列举几个代表,这也是我们在采访中接触到最多的几个人。

  一个乡镇党委书记,叫李献林,现任职赵崇德的家乡——商城县伏山乡;一个省直驻村第一书记,叫陈铁帮来自河南省银监局;还有河南报业集团的两名记者——退休多年的王天定和仍在岗位的刘宏冰。这几个人,来自省内不同的地方,却为了寻找赵崇德遗骸这一个共同目标而夜不能寐,奔忙不息。

  且不说忍着腰椎巨痛的李献林,四处奔波汇报;也不说一向不爱麻烦别人的陈铁帮,却为了这件事一次次找到他过去所在部队的老首长帮忙。单说这两个记者同仁,他们充分利用职业优势,不分昼夜的查资料,走访,打电话,蛛丝马迹都不放过。终于,在几经周折获得赵崇德可能安葬在山西原平的线索后,2020年疫情刚刚稳定,他们就带着老区人民多年未遂的夙愿,出大别、过平原,跨黄河、入太行,开始了寻找烈士遗骸的艰难行程。

  “80多年了,赵营长终于能回家了。”见到英雄老家来人,山西省原平市苏龙口镇刘家庄村的王青福老人哽咽着说。

  从守墓人王青福的口中,我们了解到,赵崇德牺牲后,由于当时时间紧迫,战友和乡亲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将赵崇德就近安葬在刘家庄村,来不及立墓碑,甚至也没来得及做过多的交代,一抔黄土匆匆掩埋了一副忠骨。

  当年,王青福的爷爷亲手参与了赵崇德的安葬事宜,并一直细心守护着英雄的坟墓。爷爷过世后,这项光荣的使命又传给了他的父亲。到了王青福这里,已历经三代人了。

  新坟虽然成了旧冢,但是英雄仍然活在人们心中。

  两个月后,在豫晋两地的共同努力下,牺牲83年的赵崇德魂归大别山,遗骸被安葬在他的出生地商城县伏山乡七里山村。

  我和我的同事们用相机、摄像机记录了这感人的一幕幕。

  那一天,家乡的党员干部们来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也来了,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弱不禁风的孩子。风雨中他们分立道路两旁,拉起黑色的挽帐,手捧点燃的蜡烛和带泪的菊花。烛光照亮的雨巷,从村口一直延伸到墓地。

  烈士魂归故里,赵崇德牺牲地的群众对英雄的缅怀依然在延续。

  2020年9月,原平市苏龙口镇派来王青福等代表,来到了赵崇德的家乡。他们列队肃立在新修的烈士墓前,垂首默哀,泪洒当场。这一幕让我们所有参与采访的记者为之动容。

  因为同一个英雄,远隔千里的两村群众成了亲人。一直在为此事操劳的王天定老师,及时推出系列报道,并在其中一篇的结尾这样写道:正当刘家庄万木吐翠时,七里山已是花开满园。英雄的鲜血没有白流,豫晋两地将携手传承红色基因,共创美好明天。

  一世英雄两地情。再多的语言也道不尽对英雄的敬仰。最后,就让我用阳明堡纪念碑背面的碑文来结束今天的故事:

  “抗战英雄永垂不朽”!


编辑:李瑞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