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过生日,TA俩都许了啥愿望——“聚焦河南自贸五周年”系列报道之六
【开封片区】
【洛阳片区】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侯冰玉 文受访者供图
在自贸区的片区中,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开封片区是作为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67个片区中,唯一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主的片区。在“聚焦河南自贸五周年”的最后一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片区到底有何特色和亮点。
凭“文化”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在挂牌之初,开封片区就确立了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5年来,开封片区持续聚焦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加速文化产业化和产业国际化进程,紧紧围绕“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整合“宋文化”、“黄河文化”,探索了一条以特色文化推动内陆型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之路。
2021年8月26日,商务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名单,开封片区成功入选,实现了全省特色服务出口基地零的突破,迎来探索文化产业国际化路径的春天。
截至2021年底,开封片区通过全产业链制度创新有效吸引市场主体集聚,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占片区整体的47.32%,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2%。
“三步走”,探索建设文化产业先行区
依托自贸区、综保区等各种政策红利,开封片区设立中部地区首个艺术品保税仓——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设立了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河南自贸区受理处、中原银行开封自贸区文化艺术支行、深圳文交所河南自贸试验区运营中心等“一处一行三中心”,开展艺术品交易全产业链配套服务。开仓以来,累计进出口总额超过6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总额41123.7万元,进口总额19421.5万元。
此外,依托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开封片区以港澳地区为“前进基地”,不断“出海亮相”,打造面向世界的艺术品交易“出海”通道,在海内外打出了开封文化产业的响亮品牌。
有了浓厚的文化产业基础,开封片区深入研究,探索打造“文化产业开放先行区”。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做大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开封片区将加快建设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双创园、文创艺谷、开封自贸试验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和河南艺术品保税仓迪拜国际交易中心等“一仓一园一谷两中心”,作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统一宣传、统一政策辅导、构建出口通道,吸引中原地区文化贸易企业集聚,打造文化资源挖掘、开发、贸易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第二步,探索文化产业制度型开放。依托开封文化资源深厚底蕴,聚焦文化贸易、文化金融、数字文化,从市场准入制度、通关监管制度与公共服务制度三大制度创新领域出发,构建对标国际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制度,以制度创新激发文化企业发展动力。
第三步,积极推动“文化出海”。依托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继续与港澳地区加强艺术品联展、拍卖等合作;依托河南艺术品保税仓迪拜国际交易中心,打通与中东文化艺术交流渠道,推动非遗文创产品在海外展销。
“我们将通过以上措施,力争2022年实现国家文化出口项目零的突破,艺术品进出口额突破8000万美元,‘十四五’期间,培育引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8-10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3-5个。”开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管委会第一副主任刘震这样告诉记者。
五年来,在这里,累计入驻各类市场主体3.67万家,是挂牌前的3.5倍;累计利用外资23.04亿美元、进出口额257.78亿元,分别是挂牌前5.5倍、17.8倍。这里,就是河南自贸试验区洛阳片区。
建设五年来,洛阳片区做好了这几项“作业”
如果要总结洛阳片区的成绩亮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制度创新方面,“四链融合”促进洛阳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递进式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模式”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人才培育方面,率先出台《推进“头雁人才”行动暂行办法》,引进“河洛英才计划”团队9个,集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中原学者2人、河南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人。
在外资外贸发展方面,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3.04亿美元、进出口额257.78亿元,分别是挂牌前5.5倍、17.8倍。2021年实际利用外资5.06亿美元,增长7.12%,较挂牌前增长29.74%。
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片区产业能级不断提升
有了制度创新的加持,洛阳片区的产业能级不断提升。
智能装备领域,拥有中信重工、洛轴LYC、北玻股份、中色科技、北方企业、双瑞特装等重点企业,培育了中航光电1家智能车间,中航锂电2款产品被认定为绿色设计产品。
电子信息领域,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2家、占比19.9%,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2家、占比16.6%。
新能源材料领域,拥有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27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生物医药领域,拥有科技型医药企业200家,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4家,主要涉及兽用药品、生物制品等行业。
此外,洛阳片区还培育了创新平台77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23家,高新技术企业375家,“专精特新”企业7家,“小巨人”培育企业8家,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力争“十四五”期间,片区新增市场主体2万家
下一步,洛阳片区也定下了“小目标”: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市场主体2万家,利用外资规模、外贸经济规模再翻一番,片区主导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在制度创新方面,洛阳片区将结合优化营商环境“七件事”,实施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探索智能制造全环节政策和制度体系。
在培育产业上,智能装备产业方面,洛阳片区将推动涧光石化、双瑞特装等项目升级扩能,抓好新时达机器人产业园、仙途智能陕汽特种车辆等项目,力争今年实现产值45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依托中航光电做大做强电子元器件产业,依托麦斯克打造半导体产业,推进与360公司合作建设中部数字科技创新总部,力争今年实现产值300亿元。
新能源材料产业方面,重点谋划氢能源特种车辆、中航锂电储能、中煤储能等项目,抓好东旭氢能电机装备产业园项目,力争今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重点跟踪普泰生物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基地项目,加快普莱柯P3实验室项目,力争今年实现产值50亿元。
“河南自贸”相关内容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