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种方式打开郑州之夜——郑州“夜市”元气满满重启
□本报记者 王延辉
夜幕降临,“八小时”以外属于生活的部分才刚刚开始。
5月27日,从事医疗服务的“90后”姑娘高芹芹下班后,来到郑州郑东新区龙湖里商业体验中心市集。
去年,高芹芹在这个市集“盘”下一个摊位卖玩具。“在这里卖些有特色的东西,生意不错。”她一面“解锁”各种玩具的玩法,一面介绍。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龙湖里商业体验中心市集也元气满满地重启。精致的雨棚下,在柔和灯光的映衬中,各类手工艺品、首饰、玩具、非遗和文创产品摊点错落有致、别具格调。
微风中,飘来一缕药草香。自主创业的解文芳在摊位前忙着向顾客推介纯手工缝制的各款小香包。“我经营了一家网店,摆摊是为了更好地引流。”解文芳说。
激光雕刻照片,10多分钟,一款精美的现场定制光影灯就被曲晓斌制作出来,引得顾客啧啧称赞。
“我们要做有品质的市集。”龙湖里商业体验中心相关负责人武东钖说,市集主要吸纳创业型的特色商家,优惠场地费,不断聚集人气,实现消费升级。
市集的不远处,名为“烤堂”的“深夜食堂”人头攒动。人们扫健康码、场所码、测体温,有序进入,几十张露天桌椅坐满了食客,觥筹交错。“整个晚上,翻好几次台,顾客有四五百人。”一名服务生说。
在如意湖畔,黄河风艺术市集试营业,周边有“汽车后备厢经济”来凑热闹;在花园路商圈,充满年代感的郑州1948主题街区,营造出一方老郑州城市文化与地方美食的公共体验空间。
有“夜宴”“夜购”,也有“夜品”“夜读”。在兆熹书店、言几又书店等“深夜书店”,不少人于繁华处寻觅书香。“灵魂也需要诗意的‘夜生活’。”郑州市民朱梦瑶就爱这样的生活方式:静坐一角,手不释卷。
灯火璀璨点亮“夜郑州”,新“夜”态正激发“灯光下的潜力”。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