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豫剧大师马金凤病逝:给观众唱戏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2022-05-30顶端新闻

制图/郭晗

  顶端新闻记者张丛博首席记者 王峰

  5月29日7点15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在青岛逝世,享年100岁。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她是叱咤梨园的“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她塑造的穆桂英和常香玉塑造的花木兰、申凤梅塑造的诸葛亮一样早已成为经典。

  她是跨世纪的民族艺术瑰宝

  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提起马金凤,戏迷的脑海里定会浮现出那个头戴凤冠、手持令箭,背靠“穆”字帅旗,威风凛凛的巾帼英雄穆桂英。

  1954年,为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马金凤的“辕门外三声炮”“我不杀安王贼永不回家门”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正是这种炽热的家国情怀深深地触动了台下的京剧大师梅兰芳。

  1959年3月,梅兰芳先生将豫剧《穆桂英挂帅》改编成京剧,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剧目。

  1963年,老舍先生在《观豫剧〈花打朝〉》中评价马金凤:“大众喜开颜,洛阳金凤来。打朝潮笑谑,挂帅奋风雷。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炼材。长安春日夜,鼓板绽红梅。”

  从5岁学艺、7岁登台,马金凤创立了豫剧“马派”艺术,使其成为跨世纪的民族艺术瑰宝。她带剧团进山村、下工厂、到边防前线,一生深入乡村基层,始终扎根人民。在戏曲道路上走过90余年的马金凤获得过“中国豫剧名旦功勋杯”,享有“终身艺术成就奖”“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各种荣誉。她曾说:“舞台是我的生命,给观众唱戏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好的口碑是一个村一个村唱出来的

  1957年秋,梅兰芳先生到洛阳演出,与马金凤再次见面。梅兰芳把他常用的凤冠赠给她,作为师徒关系的见证,此后马金凤的名字正式列入《梅兰芳弟子录》中。

  “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马金凤重视人才培养,一生惦念振兴戏曲、传承民族艺术,直至耄耋之年还执教于中国戏曲学院。马金凤带团到基层演出,地方剧场负责同志提出,让她场场主演。马金凤却说:“场场演我倒不怕累,但你们也要看看俺学员的戏,他们不比我唱得差。”

  在农村演出时,往往一天演两场,马金凤就给自己安排日场,让学生唱晚场。马金凤说,晚场戏观众来得多,是青年演员显身手的机会,白天的观众大都是走不了夜路的老人,唱戏也可以照顾他们。每次有新戏,马金凤都在学生主演时,自己选个配角,目的是同台演出更能了解情况,便于指导和提高学生的技艺。“老师始终想着尽可能地多给我们机会,提携一些好苗子。”马金凤弟子、国家一级演员柏青说。

  有些学生一度热衷于参加各类比赛,马金凤劝诫说,上电视成名快,却始终和群众隔着屏,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好的口碑是一个村一个村唱出来的。

  曾经,每隔一段时间社会上总会出现“马金凤收了关门弟子”的传闻。马金凤听说了哈哈大笑:“马金凤不关门,谁来学都欢迎,需要学什么我就教什么!”

  她是人民的演员,豫剧因她而璀璨

  虽然是豫剧大师,马金凤的生活却很简朴,因为她懂得艺术生命的价值,特别爱惜和保护来之不易的金嗓子。她不但与烟酒绝缘,就连稍带刺激性的食品像鸡鸭鱼肉、冰糕汽水等也不食用。她最常吃的饭食是馒头、素菜,甜面汤是她的最爱。

  最近一年来,马金凤的家人在整理她的物品,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与戏曲有关。由于常年在外演出,马金凤没有固定的住所,洛阳家里仅有的家具也是儿子马建新结婚的时候找人打的。

  “现在,物品清单已经列出来了,我们决定全部上交国家。”马建新说,她是人民的演员,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回归人民,而我们子女要做的就是帮助她完成这个愿望。2011年,马金凤被授予第二届中国豫剧节“豫剧艺术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为:

  昵称剧坛寿星,美誉洛阳牡丹。她因豫剧而年轻,豫剧因她而璀璨。她拥有四代观众,她寄托着五大名旦的历史挂牵。马派艺术溪成河,河成江,江成海,她仍然在挂帅,她演绎着九十登台的梨园神话。她是不老仙。

  “马老师一生对表演要求很严格,她从小学艺,一直演到两鬓如霜,80多岁还在台上演出,把舞台当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马金凤的嫡传弟子、国家一级演员柏青

  “马金凤先生一生为人低调、平易近人,艺德高超,她不仅创立了一个豫剧流派,对戏曲事业的追求更是后辈永久的财富。”

  ——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

  “马先生和我的师父常香玉相处得非常和谐。上世纪80年代,师父没走时,我们经常谈到马先生,她的豫剧艺术影响了几代人。”

  ——河南豫剧院党委书记、国家一级演员、常派传承人汪荃珍

  “马老师是黄河水浇灌的一棵洛阳牡丹,她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马派艺术。我青年时,第一次参加牡丹花会,就在马老师前面说相声,最后是马老师俺俩同台唱《穆桂英挂帅》。马老师当时说,‘孩子你啥时候都不能忘了咱俩一块儿唱过《穆桂英挂帅》。”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范军

  “马老师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自己的母亲一样,她特别关心年轻人,经常给我们谈到她的艺术传承,80多岁时,马老师还要去办学校,要给学生教课。称她为德艺双馨的国宝级大师当之无愧。”

  ——鹤壁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金不换


编辑:张龙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