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做客《作家榜签售会》 华师大80岁教授成“网红”

2022-09-05河北新闻网

  墨香萦绕,温语沁心。

  屏幕里,是读者对新书的热切期盼,对80岁老教授的声声关切;屏幕前,是80岁翻译家时而埋头签名,时而贴心寄语的动人画面。

  8月31日,耄耋之年的中国资深翻译家、华东师范大学法文教授何敬业,做客上海闵行莘庄和作家榜母公司大星文化联合举办的《作家榜签售会》,在作家榜直播间与1.77万名读者畅谈法国文化,分享教育理念,签售译作《磨坊信扎》。

  直播间隙,记者在午间对何敬业进行了专访。

  学过三种外语 学生遍布全球

  “我当了半个多世纪的高校外语教师,由于职业的特点,所以学生几乎遍布全球。”

  说话声如洪钟,走路健步如飞,何敬业在上午三个小时的直播后,没有休息便与记者畅聊起来。

  1964年,经过五年刻苦学习,何敬业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俄文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1966年春因工作需要,他被派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进修越南语。由于特殊原因,学习了不到两个月就停课了。借原有的俄语英语基础,他坚持停课不荒废学业,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毅力继续自学越南语,1968年回上海后竟为上海汽车底盘厂学习技术的越南留学生做了一年半的口译,并编著出版了一本《越汉常用生活及商贸会话》。

  虽然时隔多年已不从事越南语工作,何老依然对记者侃侃而谈越南语言知识和文化比较。

  1970年,他回到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执教第一届工农兵学员的俄语。何老笑言,人生际遇不可预料。

  1972年,已经而立之年的何敬业再次接到进修法语的新任务。“我从来没想过,又要学习一门新的外语,虽然变化太快,但内心依然欣喜,因为喜欢法国文化,学习法语正是我的人生愿望。”就这样,何敬业从此与法语结下了50年的缘分。

  此后,何敬业先后两任华东师大外语系(现外语学院)副主任、当过一年巴黎第三大学自由研究员、两度法国敦刻尔克高等国际商学院客座教授;退休后,在邦德学院创建了上海第一个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法语专业,并在上海师范大学任兼职教授直到70岁才走下三尺讲堂。

  何敬业的翻译及著作有《磨坊信札》《贝姨》《花边女工》《狮王》《奇妙的生灵》等30多部。2011年,他荣获“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感谢父亲启蒙 养成阅读习惯

  谈起读书,何教授感慨:“我1942年出生在浙江黄岩一个普通家庭,非常感谢父亲在那样的年代,给予比较超前开明的教育启蒙。”

  何敬业五岁入学。当时在上海经营黄岩蜜桔生意的父亲,半年才能回一次家,但是每次回家都要带回大量图文并茂的书籍。何敬业笑称,那就相当于现在的绘本。

  “甚至有50本一套的半文半白的世界文学丛书,我都‘生吞活剥’,不求甚解。”而正是早期的读书启蒙,让他终生受用。

  “10岁那一年,父亲把我一个人留在杭州读初中,我在杭州举目无亲孤身闯荡,却有幸考取了浙江著名的私立学校,拥有茅盾、范文澜等名人校友的安定中学。由于在杭州举目无亲,所以我把大量课余时间都用来阅读,让我受益终身。”

  从少年时代一个人与书为伴,到后来习得三门外语,长期从事与此相关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再到后来成为一名学者并获得“资深翻译家”的荣誉称号,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字:“勤”。

  “我想送给年轻人三个‘勤’字: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业精于勤。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只要勤奋,就一定能成功。”何敬业说,勤奋看起来是最笨的方法,实际上是最有效的方法。何老信守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不让自己的思想和学养止步不前。

  八十高龄直播 收获七十万赞

  对于很多老人来说,直播绝对是新鲜事物,对于何敬业教授而言,却不陌生,因为他已经受邀进行了多次直播,很多读者都争相来作家榜直播间和他互动交流,何老也成为了“网红教授”。

  “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的书店售卖图书已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作家榜用更加开放的方式去推广世界经典作品,促进全民阅读,符合国家倡导建立读书社会的号,是一件值得坚持的好事。”何老说,直播时间虽短,但全国各地的读者相会网上,“听我们讲经典阅读也好,购买图书也好,或者只是聊一聊孩子的教育,都代表着人们日渐提升的文学素养。”

  谈起译作《磨坊信札》,何老十分感慨,当年那一页页翻译手稿倾注了他对都德原著的极大尊重,对法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兼顾了中国文学创作的风格。

  “文学翻译也要与时俱进,因为语言和文化都在发展变化。”何老结合外语学习,提醒读者,他认为比起纠正不能开口交流的哑巴外语,更需要警惕轻视文化知识的文盲外语,因为缺少对文化的理解,不管是外语学习还是文学翻译,都将出现偏颇甚至错误。

  如今越来越多的作家、诗人都加入到“作家榜经典名著”的翻译和推广的队伍中来,让更多人成为名著的阅读者和爱好者。作为一位翻译家,何敬业同样不遗余力地将世界经典文学的营养播撒给更多的中国读者。

  采访尾声,何老对作家榜版《磨坊信札》表达了欣喜,“封面淡淡的紫色,散放着淡淡的忧伤,契合了普罗旺斯薰衣草之乡的文化底色。这本书提醒着每一个读者,千万别忘记保持一颗宁静的心。” ( 通讯员刘超)

编辑:娄恒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