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有一处元代建造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门 你可知在哪里?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郑州商城所处区域自商代以来,3600年一直处于城市中心区,人脉不息,文脉不断。当唐朝的繁华都市移居“中兹宇宙,均朝宗于万国”的神都“洛阳”,宋朝汴京“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一片繁华时,商都郑州处于什么地位?
12月8日,在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韩国国立中原文化财研究所主办的中韩·韩中城市考古论坛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树刚作了以《城市考古视野下的唐宋郑州城》为题的报告。
杨树刚介绍,据《唐六典》记载“郑州为六‘雄州’之一”,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其为“辅州”“奉宁军节度”,说明唐宋两代均设置有“郑州”这一行政区划,唐宋郑州城是长期作为州治的所在地,郑州这一州城的地位也是相当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郑州的定名颇为复杂,贞观七年“自武牢移郑州治所于管城”,此后一直到明初,郑州治所均设于管城县。
发现元代建造城门 一直使用到解放初期
杨树刚认为“古今重叠型城址”是唐宋郑州城的重要特征。
有学者认为“古代的建设能力要彻底改造原城市中的街道系统是十分困难的,一般都是沿用旧城街道,明清北京城沿用元大都街道系统是很正常的事情,为我们考察古今重叠城市提供了一个带有规律性的工作方法”。
在论坛上,杨树刚展示了丹尼斯、城北路、中医研究所、北城垣老省博物馆遗址等发掘地点的成果。
比如在北城垣老省博物馆遗址,发现有宋代修补的商代北墙的现象,说明直到宋代,在城市的外围还能看到这一城市景观。
据了解,2000年在东西大街拓宽工程中,于商城东垣豁口处发掘出城门遗迹。经清理了解,该城门主要由6部分组成,即碑楼、记事碑、城门主体部分、后建城墙护砌部分、城门内路面铺石部分、城门外侧建筑遗存。城门遗址东西全长25米,南北宽13.5米,城门内宽近5米,长16米。
依据发掘清理观察推断,该城门始建于元代中早期,始建时为石砌。该城门曾经过两次修复沿用,自元代始建未曾间断,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杨树刚介绍,从考古学角度讲,唐宋郑州城属于古今重叠型城址,研究它唯一的方法便是考察分析现代城市中所遗留的古代城市遗痕,并据此复原被埋在底下的古代城市的平面规划和布局。
“杭侃先生认为,古今重叠式城市考古的方法,必须建立在文献、考古发现、古地图和现代实测图的多方实证的基础上,力求多重证据,科学缜密地研究,最后求得的是充分反映中国古代城市整体规划的这一特点的古代城市图。”杨树刚说。
从衙署、园林、寺观、市场、州学等来看唐宋时期郑州城
成化《河南总志》载:“郑州治,在本城内即唐管州旧址,五季兵毁。”根据明清地方志记载的衙署位置基本不变,其实该位置目前还是郑州市管城区政府所在地。
唐宋时期一般地方官署的布局至少包括正衙、官舍及园林三部分,在味精厂发掘点发现有唐宋时期淤积层和建筑废弃堆积。
此外,嘉靖《郑州志》曾载“开元寺在州治之东,唐玄宗开元年创建,国朝永乐十八年,僧明福重建。”
明清地方志中皆有记载,开元寺位于城东,并建有舍利塔一座。上世纪40年代尚存,毁于炮火。上世纪80年代对开元寺塔地宫进行了发掘清理,可以确定开元寺旧址在今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附近。考古发掘出土的石棺盖上有“大宋开宝九年”的刻字,可见开元寺塔的建造年代不早于北宋开宝九年,与地方志记载的建开元寺塔的年代是不一致的。
北宋景德四年,宋真宗途经郑州,曾到开元寺看塔,史载宋真宗及随从“观新塔”。
此外,根据《郑州志》记载,还出现了崇圣寺、紫荆山、大市街、大市口、州学县学等,其中明清地方志载郑州城市内有县学、州学,有学者推测宋代可能与后者前后因袭。
城市水系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比如通济渠、广济渠、汴河。《宋史》载,建隆二年,“导索水自旃然,与须水合入于汴”“金水河,本京水,导自荥阳黄堆山,其源曰祝龙泉。太祖建隆二年春,引水过中牟,名曰金水河”。
未来,杨树刚和团队还将针对唐宋郑州城北墙的始建问题,四门十字街的考古学证据,城内给排水工程,里坊制度的考古学揭示,郑州下辖县的基层管理,城市空间与人等方面展开研究,正如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所说:“古今重叠式城市考古不能一次完成,必须有一个固定的考古研究机构负责这项工作,要经过若干年的积累,才能逐渐完成。我们常把这种工作方法比喻为‘拼七巧板’。薪火相传,持之以恒,这不是任何个人能独立完成的事。”
编辑: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