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郑州东站为何频频“出圈”?铁轨画“米”铺全国

2023-01-20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1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

镜头中,习近平视频连线看望慰问郑州东站干部、职工,并亲切地和候车旅客交流,祝旅客旅途顺利。

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车站现在每天的客流量是多少,防疫措施落实得怎么样,春运治安采取了哪些措施,嘱咐他们精心组织调度,严守安全底线,确保广大旅客安全出行。

郑州东站作为交通运输环节的代表,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的一部分,让河南人为之振奋。同时郑州东站的频频“出圈”也正是郑州、河南独特交通枢纽地位的体现。

郑州东站内等待乘车的旅客。(王玮 摄)

感受丨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深感责任重大

在视频连线中,郑州东站站长王留强用“我们每天出发和到达的旅客都达到了12万人以上,火车站的人气又回来了,我们都很高兴”来回答总书记的问题并表达喜悦的心情。

已在铁路系统工作32年的王留强说:“总书记非常关心今年春运情况,问得很详细,强调要提升保通保畅能力,确保人民群众平安健康出行。今年春运的人气又回来了,我们从运力安排、运营安全、疫情防控、组织保障等方面已做好精心准备,有信心让广大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长期以来,交通运输系统的干部职工埋头苦干,担当奉献,功不可没。春节期间,许多同志要坚守岗位。

“总书记对铁路春运细节关怀备至,对我们铁路干部职工的慰问让大家感动又温暖。”回忆起视频连线经过,郑州东站工作人员张华很振奋。

当天,站在王留强旁边的张华,也和总书记进行了视频连线,她是郑州东站当日客运车间的值班员,向总书记汇报防疫措施落实情况。

“能够现场聆听总书记视频讲话,并向总书记汇报车站防疫落实情况,我无比激动!面对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作为一名一线客运职工,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张华说。

春运期间的客流已经逐步恢复。张华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郑州东站干部、职工将会以更大的热情、更强的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尽最大努力为实现“平安春运、有序春运、温馨春运,让旅客体验更美好”的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视频连线中,习近平总书记询问春运治安采取了哪些措施时,铁路公安郑州东站派出所所长栗英秀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春运期间在旅客安全出行方面采取的相关措施:“我们加大了警力投入,严密了安全措施,请总书记放心,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保障每名旅客平安出行!”

郑州动车段机械师正在对入库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进行检修作业。(王玮 摄)

硬核丨河南建成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网

郑州东站火的背后,离不开它自身的“硬本事”,郑州东高铁站外形设计感十足,灵感来自国宝“莲鹤方壶”和“双连壶”,从空中俯瞰宛如汉字的“中”,郑州东站总建筑面积达到41.2万平方米。

2021年春晚春晚,小品节目《开往春天的幸福》中一句“各位旅客请注意,郑州东站到了”让“郑州东站”火了。郑州东站到了,回家的路就不远了。郑州东站频频“出圈儿”的背后,更是来自河南“米”字形高铁枢纽的硬实力。

16台32线的郑州东站,站场规模是我国现已建成使用中最大的高铁站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高铁站之一。不仅站场规模大,而且“客流多、车次密”,在春运期间,平均4分钟发一趟高铁,高峰期平均每3分钟发一趟高铁。

郑州东站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也和河南无与伦比的交通枢纽优势相关联。特别是河南省“米”字形高铁网络的建成,基本形成“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圈通勤出行“1小时通勤圈”、到邻近省会城市“2小时交通圈”、“3小时”全国主要城市通达),“123快货物流圈”(中原城市群1天送达、全国主要城市2天送达、周边国家3天送达),可以加速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先进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集聚,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快迭代的枢纽服务网络,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活力。

同时,还形成了京津冀地区经郑州至港澳,长三角地区经郑州至西北边界口岸,环渤海地区经郑州至西南地区乃至孟加拉湾、东南亚各国,东南沿海地区经郑州至西北内陆地区的快速运输通道,以郑州为中心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四面八方”轴带发展格局。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彭俊杰认为,河南的铁路网有利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化“存量”为“增量”。

“米字形高铁网的形成,进一步增强了我省综合交通在更大区域、更高层次、更多领域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有助于我省充分发挥已有的产业基础、粮食生产、区位交通、开放通道、城镇化潜力大和人口规模、文化资源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七大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创新能力、人才集聚、产业发展优势,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提供重要支撑。”彭俊杰说。

深一度丨后米字时代 河南铁路将走向何方

河南省十大战略之一是“优势再造战略”,其中一个内容就是,将河南的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枢纽经济优势。那么,“后米字时代”河南将如何再造“王牌”?一项项清晰的铁路项目规划给出了答案。

依据相关规划,河南省将推动实施焦作经洛阳至平顶山、平顶山经漯河至周口、新乡至焦作、南阳经信阳至合肥等高速铁路项目,加强洛阳副中心和南阳副中心以及安阳、信阳等区域中心城市对外高铁通道建设,加快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进一步巩固河南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形成“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交通强省。

同时,优化完善普速铁路网,加快三洋铁路建设,实施陇海铁路等既有线改线工程。以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港口为重点,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工程,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新增周口中心港等铁路专用线15条以上,支持旅游铁路建设。建设郑州都市圈城际铁路网,建成郑许市域铁路,实施郑州都市圈S2、S3线等轨道交通项目,建成郑州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项目,启动第四期建设规划项目,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河南建成米字形高铁只是骨架。在‘后米字时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形成多中心、网络化,才能更有力地巩固和加强河南区位优势。”河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城市综合体”“产业综合体”开发理念,创新开发模式,以郑州航空港站、郑州南站(原小李庄站)、商丘东站等枢纽为重点,试点实施“站城一体”开发,强化交通、地产、商业等深度融合,提升枢纽区域发展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结合郑州火车站、商丘火车站等既有车站改造和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中心再造,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生产生活设施于一体的城市交通商业综合体,增强城市区域发展活力。


编辑:张馨予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