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大咖把脉问诊,助河南写好“双碳”答卷

2023-04-20大河报·豫视频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瑞朝 黄婷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发展面临“三高”挑战的河南,未来的路径是什么?4月15日,首届中原“双碳”论坛在郑州市召开。多位业内知名专家为河南省的“三高”问题把脉问诊。

  未来,河南应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参考兰考模式,推进能源革命。同时,走产业电气化、行业智能化和电力绿色低碳化的道路。

  大河报·豫视频科创河南记者了解到,首届中原“双碳”论坛——双碳目标下能源低碳转型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围绕“能源低碳转型”和“大气环境持续改善”开展研讨。

  【进展】郑州已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

  目前河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什么样的?碳达峰工作进展到了哪一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严刚研究员在论坛上作了《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机制探讨及郑州实施建议》的报告。

  严刚说,2021年河南省煤炭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为66%;能源活动CO2排放量约4.4亿吨,位居全国第九位;人均CO2排放量约4.5吨/人,位居全国第26位。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2015-2020年间CO2排放量和PM2.5浓度进行对比分析,除周口、安阳、南阳、信阳、新乡外,其余城市的CO2排放量均同比降低,周口CO2增加53%。

  所有城市的PM2.5浓度均同比降低,郑州和新乡降幅最大,均超过40%。鹤壁降幅最小,仅为15%。12个城市CO2排放量和PM2.5浓度协同降低。郑州市2015-2020年间实现了PM2.5浓度和CO2排放量的协同降低,PM2.5浓度降幅居全省第一,但CO2排放降幅位于全省中游,后续需要大力推进源头协同治理,进一步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度。

  整体而言,郑州CO2排放在各省会城市中处于中游水平,低于重庆、武汉等处于相近发展阶段的中西部特大城市。“根据环境规划院测算,郑州已经实现碳排放达峰,早于重庆、南阳、杭州等城市。”严刚说。主城区煤炭清零、燃煤锅炉淘汰等政策对推进近年来郑州市碳排放降低有重要贡献。

  【问题】河南能源发展面临“三高”挑战

  科创河南记者了解到,目前郑州市区域性、根源性、趋势性生态环境压力仍较突出。在严刚看来,郑州存在“三偏”。产业结构偏重,郑州市第二产业占比为39.7%,在国家中心城市中偏高。能源结构偏煤,化石能源占比高,煤电在电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公路货运量占比偏高,交通运输结构以公路为主,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大。

  通过对郑州市大气污染物与CO2的来源分析,电力供热是CO2和SO2排放的主要来源;建材行业(水泥、耐材等)对SO2、PM2.5、CO2排放贡献突出。扬尘源,特别是道路扬尘对颗粒物排放贡献突出;移动源对NOx、VOCs、CO2排放贡献突出,分别贡献79%、54%、15%,其中道路移动源分别贡献55%、45%、12%。

  从郑州市大气污染物与CO2空间分布情况来看,金水区、二七区、中原区、管城回族区等人员活动密集城区是污染物与碳排放协同热点地区,移动源是导致市区排放量集中的关键原因。新郑市、巩义市、新密市、荥阳市、登封市等污染物和碳排放受工业源和交通源共同影响。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项目《河南省能源革命战略研究(咨询项目)摘要报告》,通过构建河南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和溯源分析,识别出高耗煤行业是河南省大气污染物主要排放源。河南省主要高耗煤工业(包括煤电、非金属制品、黑色金属业、有色金属业、化石原料制造业和炼焦等)对全省PM2.5污染的影响最为显著,约达45%,交通行业的影响比例约为20%。

  《河南省能源革命战略研究(咨询项目)摘要报告》提出,面对当前河南能源转型的窗口期,高碳能源结构、高对外依存度、高清洁电力潜力已成为河南省能源发展面临的“三高”挑战。

  【方向】能源结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质量能源,绿色低碳是能源转型的大方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工作的意见中写明了,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逐步、稳步由以煤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是长远的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杜祥琬说。我国应建立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协调互补、先立后破,构建韧性的能源体系。

  《河南省能源革命战略研究(咨询项目)摘要报告》指出,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能源消费中心,从能源资源看,煤炭资源丰富、储量较大,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石油资源经过多年开发已进入枯竭期,常规天然气可开采能源逐渐枯竭,但风、电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

  举例来说,河南省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基于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的GIS空间分析技术,如果水田和旱地利用率为25%,且自然保护区、水体和城市及周边3公里范围内为不可开发区域,河南省140米高度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8000万千瓦。

  同时,河南拥有充裕的太阳能资源,从太阳辐射强度出发,河南省几乎所有地区都具有开发光伏的潜力。河南省总光伏装机潜力超过3.0亿千瓦。

  【建议】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针对河南省的“三高”挑战,《河南省能源革命战略研究(咨询项目)摘要报告》提出了产业电气化、行业智能化和电力绿色低碳化的“三化”河南能源革命发展思路。

  产业电气化发展重要措施包括加大工农业生产领域电能替代实施力度,推动交通工具电气化转型,发挥电能在城乡居民用能领域清洁高效的优势,加强电能替代政策引导。行业智能化发展重要举措包括全力打造综合能源服务新业态,创新和完善促进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的价格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电力绿色低碳化发展重要举措包括打造河南“分布式发展”新名片,推动工业用能绿色发展,提高建筑居民绿色电力水平。

  杜祥琬建议,基于对能源资源禀赋的准确认识,河南应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参考兰考模式,推进能源革命。同时,清洁、高效利用煤炭,做好发电并发展灵活性改造,为可再生能源调峰。

  加快电力系统和电网的灵活性改造,提升电网消纳可再生能源能力,发展智能电网、微电网、虚拟电厂等。重视储能技术和储能产业发展,使风、光与之结合成高质量电源。另外,还要加快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引导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说,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和实现双碳目标这两条主线交汇于“二十大”。应依靠技术突破,完成化石能源的低碳和零碳替代。在大力建设清洁能源的同时,依托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逐步完成化石能源的零碳替代,最终实现双碳目标。


编辑:张龙(大)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