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你知道河南第二大剧种曲剧的演变历程吗?

2023-04-25河南商报

曲剧《寇准背靴》剧照

  熟悉曲剧的人都知道现在流行的曲剧音律是由曲剧老调演化而来的,曲剧老调的音律是由汝州民歌的音律演化而来的。具体来说,曲剧老调的音律就是汝州民歌的原生唱法,小曲和民歌是汝州民歌的两种叫法,是曲剧的原始状态。当民歌发展到高跷歌舞的民歌群口表达形式时就开始叫小曲了。而小曲的叫法是要和高台戏有所区别。

  我们把汝州民歌的源头追到了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而汝州民歌的音律要比汝州民歌有更为久远的历史。

  汝州民歌音律的源头是以最古老的汝州地方方言为基础,伴随着汝州地方方言的产生而萌芽、成长、完善。

  诸多文化的发祥地

  汝州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封地,中心在汝州市纸坊乡阎村和中山寨一带。黄帝死后,昌意的儿子继位,就是颛顼帝。阎村文化遗址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画、中山寨文化遗址出土的八眼定音器就代表当时世界绘画和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

  中国最早的戏曲叫《洗耳记》,述说的是汝州洗耳河畔两个贤人许由、巢父的故事。唐代汝州人用瓷器制造的花鼓在全国闻名,成为汝州的名优乐器。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梁祝》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蛇传》和《梁祝》的发生地就有“汝州说”,这是学术界公认的。梁祝曲剧名叫《兰桥会》。兰桥在寄料乡境,上世纪八十年代寄料乡建的兰桥商场就是借用“兰桥”的名气。据我了解,汝州好像没有参与申报“梁祝”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宁波在申遗过程中是承认“汝州说”的。

  汝州的地形特别,是两山夹一川,地理格局浓缩了全国的地貌特点:山、沟、水、泽,黄土、沙漠。在洪荒前汝州是封闭的,文化也是封闭的。这就造成了汝州文化地域性很强的特点,成为诸多文化的发祥地。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

  “戏窝子”的美誉

  汝州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精华;明清时期,汝州文化特别繁荣,戏曲文化自然到了近代,仅城乡的剧团就包括了豫剧、越调、梆子等诸多剧种,因此汝州有“戏窝子”的美誉。

  汝州戏曲文化的原创性和包容性,形成了汝州戏曲文化的地方特色。出现的全才演员,一个人扮几个角色,哼多个唱腔,唱几种调子,拿今天的话叫模仿秀,很受群众欢迎。

  从汝州明、清地方志上可以看出,明代汝州中大街东西十里店铺林立,在州城周围还形成了南关寨、西关寨、东关寨三个卫星城,三个寨中心的中街道也是店铺林立。在汝州城周围四乡的主干道上,形成了许多叫街、店、铺的村落,商业非常发达。这些村落大都有大户或村民共同供养戏班子,村里建有戏台。汝州的古刹大会就兴起于这个时期,大的村落几乎每年都有一个古刹会。

  农闲时期请戏演唱,四乡的亲友来做客看戏,商人趁古刹会的人流做生意。纸坊乡留王店村现在还保留明万历年间的戏楼,从戏楼所在地的城隍庙的碑记看出,这个城隍庙就是为起会而盖的,戏楼就盖在庙门上。

  民国初期,汝州虽然改州为县,但对周边县市的影响力没有减弱。这个时期汝州的戏曲文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繁盛期,也就在这个时期汝州艺人朱万明等将流行的高跷曲,从平地搬上了舞台,产生了河南的第二大剧种曲剧。

  曲剧和汝州悠久的本土文化一脉相承

  我们追寻曲剧的源头并不能局限于曲剧八十年,它和汝州悠久的本土文化一脉相承。

  据介绍,早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郑铁炉的朱万明、大张村关云龙所率领的剧社同乐社(由高跷曲玩友业余性质的演员)等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县颍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为天下雨,多天不能踩高跷演出,李洼村的李祖白提出一定要他们去掉高跷站在台子上唱曲子。由观看演出的农民将运载庄稼的牛车搭成高台,而去掉高跷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唱了《周老汉送女》《兰桥会》等剧目,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有人带了头,效果又很好,因此,其他高跷班也都相继在各地搬上舞台。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高台曲和高跷曲同时并存交相演出。时间久了,台子曲慢慢取代了高跷曲。

  河南曲剧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临汝县农民“同乐社”搬上舞台,发展成为戏曲剧种,是中国传统的戏剧。

  基本内容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方式,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闪耀着它独特的艺术光辉。

  河南曲剧扮演剧中人物角色行当与其他戏曲剧种大致相同,主要有生、旦、净、丑。

  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

编辑:谭敏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