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丨探寻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

2023-09-23大河网-河南日报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期间,郑州公交在农业路花园路BRT站台推出诗歌主题站台,同时打造诗歌主题车厢专线,让市民共同体验诗词之美(9月22日摄)。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守正创新歌与咏

  □本报记者 温小娟

  中国是诗的国度,河南是诗歌的家园。9月22日,作为第七届中国诗歌节重要活动之一,以“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为主题的诗歌节研讨会在郑州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齐聚中原,共同探讨中国现代诗歌未来发展方向。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是河南文学耀眼名片。这里有杜甫老家“天地之中”郑州,有李白赞颂过的壮美黄河,有王维愿归隐的巍巍嵩山,有白居易观赏过的夜中月色,还能以诗会友,与李商隐把酒言欢……

  “中国诗歌现代化历史进程能不能走得扎实、走得很远,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吸收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之作为迈向明天的重要基石。”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说,来到河南可以深切感受到诗人众多、佳作遍布。例如出生于河南巩义的杜甫,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而杜甫能成为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他当时成长环境和文化传承氛围都是分不开的。因此,走中国式现代化的诗歌道路,对传统的继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翻译家赵振江做了几十年的诗词翻译。他说,就诗歌而言,其“现代性”的表现集中于“去古典化”,表现为文言向白话的转变以及诗歌格律与意象的革新。在他看来,诗人要有大境界、大格局、大胸怀,才能写出大作品,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无一不是站在人类和人性的高度进行写作,比如,诗人聂鲁达的作品之所以长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与他写人民的题材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学习外国、借鉴西方,但不要迷失自我,不要脱离传统。

  2022年7月,一首《赶时间的人》在网络上爆火,也让“外卖诗人”王计兵进入公众的视线。王计兵在打工间隙写下的4000多首诗歌记录了当代生活中的点滴瞬间,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引发读者强烈的心灵共振。

  王计兵认为,好的诗歌作品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抓住时代的脉搏,既独辟蹊径,又融会贯通,起到引领社会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事物、人文和社会现象是空前开阔的,所以诗歌写作也要不断地开拓思维视角、表达风格和方式。”王计兵说。

  《诗刊》社主编助理、中国诗歌网总编金石开说,当下,互联网已成为诗歌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中国百年新诗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突破、不断融合的过程,涌现了各种风格流派,不同流派也都诞生了经典的诗歌作品,拥有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

  他认为,要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诗歌创作上的众多问题,仍然要从形式入手,诗首先要是诗,要回到诗歌的节奏、结构和意象,甚至专家提到的音乐性、传播性,这才是诗歌最大的文体优势。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对于推进中国新诗的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标准,倡导人民诗学;二是要为人民抒写,讲好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弘扬中国精神;三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融媒体诗歌建设,打造优秀诗歌传播平台;四是要做好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推动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五是要面向未来,发现青年诗人,唤醒基层新锐力量。

  “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新诗创作的人民性,让新诗创作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李少君说。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向传统诗歌致敬,更是向伟大的中华文明致敬。”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武皓说,中国诗歌节落户河南,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中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赓续历史文脉,将会使河南成为诗歌高地、诗意天地、诗人圣地,为读者奉献更多、更好的当代诗歌篇章。

见证时代才能面向未来

——访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

  □本报记者 郭歌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在河南举办,我相信不是偶然。”9月22日,在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研讨会现场,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河南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省份,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弘扬,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吉狄马加对河南的印象非常深刻,同时对河南的诗歌发展历史很是关注。

  “你只要深入进去,就能发现河南文化是非常有厚度的。”对于多次到访河南的吉狄马加来说,河南许多地方的文化沉淀都是多层的、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沉淀非常丰富,是很多地方不能相比的。”

  对于当天举行的诗歌研讨会,吉狄马加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上,要继承好传统,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诗歌成果。“最后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时代,人民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实践是新的、是生动的、是这个时代才有的。而我们作为诗人,要见证这个时代、书写这个时代,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面向未来。”

  吉狄马加认为,通过本届中国诗歌节的研讨、采风活动,会形成共识:“这个共识就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上往前走的时候,怎么能处理好和这个时代的关系、和人民的关系、和生活的关系。作为诗人,只有处理好和这个时代的关系,才能写出见证这个时代的优秀或是伟大的作品。”

“天人合一”是和谐共生的诗意

——访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

  □本报记者 温小娟 实习生 杨莹莹

  “我是在郑州出生的,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9月22日,出席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研讨会的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何向阳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含义,在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是今天的世界所需要的一种弥足珍贵的思想,而这一思想早在千年前就存在于我们先人的诗歌中。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历代诗人的表达。穿越历史时空,我们能够看到中国诗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何向阳说,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从18世纪开始对西方诗歌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在于他诗中极具特色的“天人合一”理念、和谐共生的山水情怀。

  谈起此次回到老家郑州的感受,何向阳说,郑州矗立在黄河岸边,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在古代诗歌方面成就斐然,如《诗经》中的《郑风》就有21首。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杜甫、李商隐等都曾在河南生活、写作、行走过。身为河南人,为家乡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而感到自豪、自信。

  传承诗歌艺术,繁荣诗歌文化,是每一个诗人的使命。何向阳对此深有感触,“作为当代诗人,是为承载人类文明、传承中华文明而来,更要为中国新诗注入新的活力、新的能量,甚至是新的诗意。我们这次来参加第七届中国诗歌节,也是要汲取中华文化的能量,为承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而充电。”

  河南是诗的故乡。在被问及对河南诗坛的评价时,何向阳说:“河南是文化大省,也是诗歌大省,新世纪以来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诗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诗歌力量,为助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科技为诗歌提供多元创作空间

——访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

  □本报记者 胡春娜

  诗歌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艺术形式。从古至今,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门类,在文人雅士和民众中都具有深厚的影响。

  9月22日,在第七届中国诗歌节上,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谈及诗歌如何才能跟随时代潮流并同时保持其传统精髓时表示,在诗歌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以通过新工业高科技的引入,让诗歌更加符合时代特色,拓宽其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在保持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尊重的基础上,创作出既现代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原本陌生的词汇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诗人将这些新概念与词汇融入诗歌,以更贴近现实的方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探索前所未有的创作空间。”杨克介绍,传统诗歌主要关注人、自然和社会的复杂关系。高科技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认知方式,还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层次,以更多元、更深刻的方式表达人类的共情和自我认知。

  “如今诗歌不再局限于纸质版,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在线平台,甚至是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和传播。这种多样性不仅拓宽了诗歌的受众,还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和互动空间。”杨克说,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导致碎片化阅读有了自然的优势。诗歌因其短小精炼、富于哲理的特点,适应了这一趋势,更易被现代人接受。

  在杨克看来,诗歌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多元、综合性的演变。中国式现代化诗歌应该既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也具备全球化视野。在全球化和地域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更全面地展示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中国诗歌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

用诗歌的创造力重新塑造人类自己

——访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张鲜明

  □本报记者 张冬云

  张鲜明,是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他的魔幻诗歌和梦幻叙事,充满了独创性和先锋性。

  9月22日,在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研讨会上,张鲜明围绕“诗人的责任与精神重塑”等问题,接受了记者专访。

  张鲜明认为:“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促进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也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个方面,诗人和诗歌价值得以彰显。诚如意大利诗人夸西莫多所言,诗歌并非仅仅为诗本身而存在,它在世界上负有一项不可推卸的使命:用诗歌的创造力去重新塑造人类自己。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人。另一方面,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诗人天然地肩负着塑造新人类的责任。”

  当记者问起“新时代诗歌为何要创新、个人尝试过哪些创新”时,张鲜明回答:“诗人是灵魂的探险者,也是精神的分析师和疗愈师,肩负着在精神上重新塑造人类的使命。从一个现代诗人立场上看,要塑造新人,需要从‘认识你自己’——认识人类着手,去进行灵魂探险,进入人的潜意识领域。”

  张鲜明看重潜意识对于诗歌创作的意义,他的多部作品,被学者评价为“写出了一个恍惚但又确凿的梦世界”。张鲜明强调,他的创作“是一场灵魂冒险”,“我把自己的潜意识世界呈现在世人面前,是在履行一个写作者的责任:把自己的灵魂作为标本,观察和分析当代人普遍的内心处境,以便寻求疗愈之道,并为塑造现代化新人提供心理和人性依据。”

  张鲜明强调:“我不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否为现代化新人的塑造起一点作用,但我清晰地知道自己‘为什么写作’,知道净化和保护人的精神生态是诗人应尽的责任。”

豫论场

诗在河南,在奋进的时代脚步里

  □吕志雄

  以“诗在中原歌咏中华”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诗歌节正在举行,除一系列诗歌活动之外,河南还发布了四条中原诗词歌赋主题旅游线路。

  这四条旅游线路是:跟着《诗经》,踏寻“风雅恒远”之旅;传唱“汉魏歌赋”,感悟“千年风骨”之旅;诵读唐诗,探访“重彩华章”之旅;沉吟宋词,体味“风情万种”之旅。这四条旅游线路所给出珠链式的地点,都是古代诗人走过的地方,都是诞生传诵千古美好诗篇的地方,任何一条线路走下来,都能感受到中原厚重的文化、浓浓的诗情。

  诗在河南,不只是在缥缈的历史云烟中,也在火热的当代生活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与时代密不可分,与人民血肉相连。优秀诗歌就是时代的脉动,就是人民的心声。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诗歌才有可能从偏狭的“边缘”走出,才有可能在多姿多彩的文艺舞台上站上C位。

  诗在河南,在河南“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征程上,步步都是诗,处处都是诗,人人都是诗。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古人坐车在淇河边艰难行走是诗,如今“米”字形高铁通四方,航空港、中欧班列(郑州)通世界,何尝不是诗?请听当代诗人晓阳的吟唱:“空港读奇崛,平地起恢宏。携得北邙南水,紫气正来东。银翼翩翩天外,汽笛声声身畔,云路八方通。始祖犹垂顾,大爱播寰中。”航空港焕发的诗情,正解决着古人“行路难”的慨叹。

  李白在嵩山抒发个人情感,高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成为千古绝唱。而林县人民为解决吃水用水的愁,奋战十年凿出一条红旗渠,真正把诗歌镌刻在大山上,这又是怎样的诗歌!南水北调,多少移民离开家园,又参与工程建设,这又是怎样的豪迈!诗人张鲜明写他的舅舅两次移民,种棵树到山上,守护曾经的家园,深情地吟唱:“眼前这一条条U型渡槽/就变成了舅舅肩上/那一道道深刻的勒痕/而在渡槽里欢笑着奔跑的渠水/正是我那/已经化作清风的舅舅。”多少河南人辛劳付出,换取生活的美好。

  诗在河南,不只在古代诗人走过吟咏过的四条线路上,也在河南人民奋进的每一时每一地每一步里。

  曾为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在郑州举办填了阕《永遇乐》,誊录在这里:

  敢问诗人,诗情有几?把来吟啸。锦绣中原,水铺笺纸,静等龙蛇傲。山为神笔,蘸足红翠,挥动满天星耀。想当年,诗仙诗圣,光焰至今犹照。

  天行日月,人间生聚,奋进永为大纛。渠号红旗,桐称焦姓,山水听凭调。十大战略,四条丝路,壮丽诗篇岂少?凭摘去,只言片语,碧空月皓。


编辑:孙振恒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