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探访中国铁路“心脏” 这里为中欧班列“穿针引线”
2013年
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中欧班列
作为丝路上的“钢铁驼队”驰而不息
在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河南
这支“钢铁驼队”
每周最高往返34列
业务范围覆盖40多个国家
140多个城市
境内外合作伙伴6000多家
运来了
德国啤酒、泰国榴莲、比利时巧克力……
送走了
焦作铁棍山药、南阳月季、信阳绿茶……
![]()
郑州北站位于京广、陇海
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
是中国铁路“心脏”
也是中欧班列“接力赛”重要一棒
这里如何为中欧班列
“穿针引线”、守护安全?
请跟随记者一探究竟
![]()
错综复杂的铁轨上
一列列车厢在郑州北站到达场
经过列检逐步筛查
为中欧班列选出符合要求的空车底
![]()
↑工作人员正在筛查符合中欧班列要求的空车底。
随后,按照车辆需求和最终目的地
车站使用自动化控制系统
编制列车解体作业计划
![]()
↑工作人员使用“TW-2”驼峰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编制解体车辆溜放股道。
列车经过驼峰时
调车人员按照计划进行解体作业
![]()
12个小时的作业时间内
一个班组高峰期要摘钩1000余次
每人平均奔跑行走20多公里
几乎是半程马拉松的距离
你可能会好奇
什么是驼峰?
这里科普一下
驼峰是地面上修筑的小山丘
犹如骆驼峰背形状
在车厢重力和驼峰坡度作用下
列车便能自己“溜铁轨”
![]()
每天六千余辆货运列车经过
解体后,它们自己怎么找到轨道?
原来,驼峰岔区钢轨上装有感应装置
当车辆通过时
道岔会按照自动化控制系统编制的指令
自动调整股道,组织车列溜放
![]()
你可能会费解
货运列车为什么要解体编组?
因为,一列货运列车的不同车厢
可能有5节去北京,7节去上海
10节为中欧班列选扣的空车底等情况
解体编组后
车厢经过重新排列组合
形成新的列车组
发往下一个目的地
丝路兴,天下通
10年来
奔驰不息的“钢铁驼队”越开越多
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
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策划:齐慧杰
监制:胡国香
终审:张书旗 徐蕊
记者:李文哲 孔唯千
编辑:陈倩
素材支持:国铁集团郑州局
编辑:祝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