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蓝马甲”丨为老有所为搭平台 “蓝马甲”讲师助力银龄跟上数字时代
大河网讯 “今天送爸爸去上老年大学,我也成‘家长’了!”“这学期给我妈报了古筝课和视频剪辑课,期待学习成果ing。”各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分享起了为父母“报班上学”的趣事,一时间,让父母体验老年大学、社区大学的养老方式引发热议。
有人送父母“上学”,与之对应,就得有老师为父母“讲课”,为老年人讲授操作智能手机、防电信诈骗课程的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纪文晓就是这样的老师。
纪文晓为老年人进社区授课讲解智能手机操作
“作为‘蓝马甲’公益行讲师,能为‘老有所为’搭平台,能通过志愿服务助力‘银龄’跟上数字时代,一直是我的努力方向。”纪文晓说。
课前准备——
授课页面图文要让老人家听得懂、看得明白
“纪老师,你教的视频通话我学会了,昨天晚上跟在外地工作的孩子视频聊天,实在太开心了!”
“纪老师,我最近按照你的课件一步一步操作,会清理手机内存了!你可得多来我们社区讲课呀!”
...... ......
老人们口中的“纪老师”有着十余年丰富的助老经验,她深知,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受身体机能变化的影响,部分老年人虽然很想融入数字生活,但由于操作使用困难、记忆力减退等因素,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手足无措。纪文晓告诉记者:“适老化服务重要的是‘人心’,我们在普及新技术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群体的困难有哪些,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手机字太小,看不清楚。”“一不小心就按错了。”“互联网中的术语看不懂。”不少老年人在课堂上跟纪文晓提及过,任意打开一个App,年轻人熟悉的字体大小、页面间距、符号图标,对于不少老年人来说适应起来很困难,是他们跟上数字化时代的“拦路虎”。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从授课页面图文开始,就是要让他们听得懂、看得明白。”除了常规的PPT之外,纪文晓在自己制作的课件中放大了字号、改变了字体颜色、加入了手机实操截图,让老人们更直观地看到每一步操作,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跟着学。
每次课后,纪文晓都会跟大家聊聊天,问问大家想学什么,有哪里学起来吃力,然后整合这些需求去制作新的课件。75岁的王阿姨告诉记者:“使用智能手机对于你们年轻人来说很简单,对我们来说可不容易。纪老师有耐心、还认真,我们学起来也更有劲儿!”
授课进行时——
手把手教、用心建立与“银龄学生”之间的信任感
纪文晓在调查走访中发现,老年人在学习智能手机时,最怕听到这三句话:“你怎么又忘了”“还没找到这个按钮在哪吗”“哎呀,这个其实很简单啊。”
“年轻人的无心之言,往往让老年人对于数字化更生畏惧。”纪文晓告诉记者,近期她在周口市扶沟县为老年人讲授智能手机的操作时,老人因为学会了一项功能的使用,对她说了好多次感谢,让她的内心颇有感触。“参与助老志愿服务一定要手把手教、用心建立与‘银龄学生’之间的信任感,让他们相信志愿者是真心想要帮助他们。”纪文晓说。
纪文晓和“银龄学生”一起讨论问题
“解决老年人对智能手机不敢用、不会用问题的窍门,就是更耐心、更用心、更尊重、更口语,一遍听不懂就讲两遍,忘了就再重来一遍,更多时候,我都是拿着老人的手机,一边讲一边演示。”纪文晓说,有的老年人会做厚厚的笔记,有的下了课还会找她问问题,看着他们充实的样子,她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十分值得。
“其实,志愿者与老年人的接触远不及子女和他们相处的时间久。”纪文晓说,子女应该主动承担起助力老年人弥合“数字鸿沟”的责任,用耐心与爱心教父母使用他们所需要的App。同时,也要多陪伴父母,给足他们情绪价值,让父母提高警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课后重点——
用行动助力“以老助老”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不能局限于志愿者的帮助,还应挖掘出老年人中能够“以老助老”的人群。
“作为讲师,作为志愿者,更重要的是调动起老人中的积极分子,为他们搭建一个互助的平台。”纪文晓认为,应该鼓励部分老年人从“服务对象”变为“服务力量”,用老年人听得懂的语言形成助老社会合力,让老年人真正“学以致用”,融入数字时代。
纪文晓说,她计划带着更多“蓝马甲”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近老年人身边。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多一份包容与耐心,充分发挥科技在适老助老方面的作用,让他们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让数字世界更有温度。(董蕾)
编辑:孙振恒 审核 :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