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前行展气象:湖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样本观察
大河网讯 10月22日至27日,第四届“湘”当自觉自信自强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乡村振兴阔步行”全国网络媒体看湖南走进安化、保靖、武冈、涟源、汨罗五个县(市),在茶田、景区、产业园感受大地丰收,体验乡土民情,探访湖湘气象里的自觉、自信、自强。
湖南是精准扶贫首倡地、脱贫攻坚主战场,在乡村振兴征程上,全省各地乘势而上,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乡村全面振兴实现良好开局,2022年中央有效衔接考核评估综合评价为“好”等次。
自觉:基层自治,激发内生动力
管理一个聚居土家族、苗族、汉族多民族37个姓氏、曾以“难管”出名的村子,是什么体验?甘溪村党支部书记刘宏霞笑称“有信心”!秘诀就体现在“自觉”二字上。
“村庄治理没有旁观席,人人都是参与者。”2021年5月湖南省委组织部驻村后,让积极参与、自觉自治的理念逐渐化入村民内心,并探索总结出“一核五共”治理模式——以人的建设为核心,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位于涟源市杨市镇南部的板桥村,坐落着一个有300多年历史的四合院老福堂,是涟源市屋场会的首创地。从农村家族式宗族议事场所升级为新时代屋场会,邻里间商议村里发展大计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
“‘屋场会’接地气、节约成本,在政策宣讲、听取民意、矛盾化解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村支部书记刘选平深有感触地说。
从全省范围看,耒阳市创新推出“湾村明白人”治理模式,即推选一批新时代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该案例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汨罗市则在党建引领基础上,遵循“大家提、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守”原则,全面打造村规民约升级版,在村规民约促群众自治中蹚出新路子,2例基层自治案例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自信:以文化人,赋能乡村振兴
湖南大地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广袤的乡村地区,蕴藏着湖湘文化的源与流。
乡村文化振兴,不是靠文化“空降”和“输入”,而要扎根乡村已有资源,去挖掘文化内涵,培育文化自信。3年来,湖南把握乡村文化振兴重点任务,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建强乡村文化工作者队伍。以文化人,以文赋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本次主题宣传活动走过的安化县龙塘镇沙田溪村、马路镇马路溪村即是两条湖湘文化的涓涓细流——沙田溪村是清末书法家、“字圣”黄自元故里,马路溪村存有清末民初传统民居50余栋,是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
近年来,安化县抢抓省委宣传部对口帮扶契机和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机遇,盘清资源底数、依托文化优势,大兴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成为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2021年5月,省委宣传部工作队进驻沙田溪村后,深挖本地文化特色,用好用足用活宣传文化系统资源优势,打破了村庄文化沉寂,激活了群众文化氛围。
自强:促产兴业,夯实发展基础
产业振兴,事关脱贫地区持续发展和脱贫群众生活改善。产业兴旺,乡村才能挺起自强的脊梁。湖南省乡村振兴局倾斜支持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跨越发展,构建“1+N”政策体系,组织省内对口帮扶……不断夯实脱贫地区发展基础。
安化县、保靖县均是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安化积极探索“茶+文化”,打造黑茶文化新地标,通过“黑茶+”融合发展,成为湖南唯一的茶业综合产值破百亿县。黄金村是保靖黄金茶发源地,该村按照“一村一品”思路,融合“茶园、家园、公园、乐园、游园”,茶有产业,村有发展。
发展“一主一特”——以电子机械、装备智能制造为“主”,以武冈卤菜等食品加工为“特”,充实了武冈广大乡镇产业自强的内核。全市铜鹅、卤菜等特色产业年产值达45.86亿元,“武冈铜鹅”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豆制品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占全省三分之一。
汨罗坚持“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做大做强长乐甜酒、汨罗粽子、桃林红薯粉等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0亿元,长乐镇、白水镇、屈子祠镇晋升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强镇。“长乐甜酒”“汨罗粽子”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不断完善丰富旅游业态与景区文化内涵,打造一批亮点十足的文旅产业,带活乡村发展……
以五个县(市)为样本观察湖南,产业自强正向乡村振兴大道深处走去。(王君杰 傅聪/文图)
编辑:张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