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基建 筑牢新基石丨 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数字底座”
□本报记者 曹萍
“全部做完,闯关结束!”11月1日,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六年级11班学生姜昊天在智慧平板电脑上点了一会儿,语文作业《童年》这本书的阅读任务就轻松完成了。
与此同时,语文老师杨光刚刚查看了同学们作业完成情况。“通过智慧教学应用系统,可以设定作业提交时间,随时查看进度,一目了然。”杨光说。
对于同学们在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杨光会及时提醒大家注意,发现有进度过慢的同学,老师会在线“点名”督促。
如今,在文化路第一小学日常教学中,随着未来教室、智慧黑板、超脑物联网等智慧教育载体的纷纷“上线”,随处可见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让课堂内外互动性更强、教学更加精准。
18所学校校园网络升级改造、57所学校装备746台智慧黑板,20所学校的AI智慧课堂、10所初中学校的个性化学习应用……在“硬核”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下,郑州市金水区正将信息技术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过程中,“万物互联,虚实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已悄然上线,成为河南深入推动智慧教育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师生备课、教学、学习、测试、练习、考试等全场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对老师和学生精准画像,老师教学从依靠“经验”变为依靠“数据”,更能有的放矢;学生也能收到定制化的知识图谱和薄弱点学习地图,轻松找到自己的“发力点”。
在中小学校、在高校,智慧教育正在全省各地加速推进,也更加需要进一步夯实教育新基建这个“底座”。近日,我省出台《河南省加快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全省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绘出了“路线图”。
未来3年内,河南将建设全省教育专网和教育云体系,形成云网融合的信息网络支撑环境;建成省级“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加快传统学校数字化转型,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全覆盖,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成智慧校园;建成融合贯通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师生时时处处获得优质资源的意愿得到满足。
全省教育专网建设由省级主干网、市县教育网和学校校园网组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推动网址、域名和用户的统一管理,将在2025年完成;构建由省级主节点、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和高等学校分节点组成的教育云支撑体系,淘汰整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低小散旧”的数据中心;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5G、校园网络全光网改造……
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数字底座”,依托数字化平台“架桥”,数字赋能下的教育运行方式将变得更便捷、更高效、更个性化,不断推动我省教育领域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迈进。
编辑: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