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38个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公布 河南入选的是这个县

2023-11-10大河网

大河网讯 (记者 宋向乐)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了2023年38个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其中浚县因为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粮食单产提升增效,从而成为河南唯一入选案例。什么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何浚县能脱颖而出登上全国榜单?河南如何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怎么种好地”一系列问题?来跟着记者一探究竟。

什么是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业社会化服务简单来说,就是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怎么种好地”这一系列问题的良方。

事关粮食无小事,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农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2019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中办发〔2019〕8号)强调,要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实施小农户生产托管促进工程,不断提升生产托管对小农户的覆盖率,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中央财政每年拿出十几亿的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支持和引导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的开展。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形成了空心村和农业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兼业化趋势,有的地区出现了农业劳动力短缺。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可以通过服务组织的专业化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要素导入农业生产,切实解决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7)41号明确指出:“农业生产托管是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的农业经营方式。”小农户等经营主体通过生产托管,接受耕、种、防、管、收、储、加、销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的服务,是服务规模经营的重要形式。

简单来说,农业社会化服务就是突出“省事”两个字。

1.城里打工、工作的、搞其他经营的、不具备劳动能力的,不再为种地的事犯愁。

2.不再为种什么、怎么种发愁。

3.不用自己买种子、肥料、农药。

4.不再靠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农活。

5.不需要考虑农产品收获后卖给谁,什么时候能卖个好价钱。

6.利用大数据服务,只需要在手机上操作,就可以满足农户的需求,进行耕种防收储加销服务。

为什么是浚县?

浚县自古八方通衢、水润田畴、粮丰物阜,是粮食生产、漕运的重镇,自古就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标兵县、“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一连串荣誉是浚县当地通过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担当取得的。

大河网记者在《2023年浚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中央财政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组织实施方案》中看到,浚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达538家,已录入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备案132家,其中,省级社会化服务组织8家。

从托管面积上来看,浚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约498万亩次,服务小农户9.8万户。更精细的数据显示,全县大中型以上拖拉机3346台,配套农机具10038台套,小麦联合收割机3929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828台。

“浚县属于平原地带,地势平坦,高效优质小麦、玉米成方连片集中种植,病虫害一旦蔓延开来,便有可能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粮食作物耕、种、防、收等全程托管服务,能有力地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从而保证粮食作物稳产、高产,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当地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大河网记者还从方案中发现,浚县2023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的主要产业是玉米和大豆等作物产业。实施区域涉及2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及高标准农田区。

“今年根据浚县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户需求,我们聚焦一家一户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农业生产环节,聚焦制约本地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短板,重点支持市场供给不足的农业生产关键和薄弱环节的玉米、花生等秋作物耕、种、防、收等托管环节和服务内容,全托管玉米、花生土地1.2万亩,涉及浚县伾山街道、黎阳街道、浚州街道、善堂镇等区域。”工作人员说。

浚县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该项目扶持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小农户开展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实现专项服务标准化、综合服务全程化,集中连片推广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把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从而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全程托管服务能力,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覆盖小农户比例不断提供,服务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谁来种地?河南这样解题

作为中原粮仓,河南的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举足轻重。针对“谁来种地”等难题,今年的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当下,河南许多县市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受益者。以兰考县红庙镇为例,该镇把约2万亩土地托管给了一家名为“中原粮仓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之后,当地村民当起了“甩手掌柜”,一年内能领到两次分红。去年,红庙镇小麦季每亩地分红890元,玉米季每亩地分红540元,合计1430元,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不仅大幅提升,农户也实现了收益最大化。

将视线拉伸,从兰考红庙镇到安阳、兰考、荥阳、新郑、许昌、漯河、鲁山、周口、信阳等县市,随着河南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不断完善,“谁来种地”已经有了答案。与此同时,河南农业发展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投身到加工、流通、服务等产业领域,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产业人员,转而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早在2018年,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就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意见》,合力推动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被明确强调。

“2023年,我们要再建设180个为农服务中心,搭建好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童孟进表示,为农服务中心围绕各地大田作物和特色产业布局进行规划建设,并科学测算建设规模和辐射范围,确保把为农服务中心建在产业链上。

每个服务中心根据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市场主体的需求设置不同的服务项目,并根据服务内容配备相应硬件设施。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河南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带动、全链受益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当下的中原大地正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题,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新机制,用数字化赋能农业,助力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阔步向前。

编辑:孙振恒  审核 :姜秋霞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