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社火旺霍庄 “ 互联网+百年传承”赋能乡村振兴

2023-11-14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00后的霍云是家里的第三代舞狮技艺传承人 

霍庄村被评为“中国淘宝村” 

制图/首席编辑杨芳芳

  豫中的四季是分明的。行走在许昌的千里沃野,一个个高颜值的美丽乡村映入眼帘。

  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西部,坐落着一个全国著名的“社火村”——霍庄村。走进这里,只见家家户户摆放着舞龙、舞狮、大头娃娃等传统社火道具,平坦整洁的村道上,快递车辆来回不停地穿梭拉货。红火忙碌,是这个小乡村给人们最直观的印象。

  从“小作坊里搞生产,销路要靠自己问”到“买卖双方不见面,坐着就能把钱赚”,电商的发展,让霍庄村找到了一条“破局”之道。

  监制:关国锋 策划:朱琨 杨韬 统筹:赵强 陈松 程时培 执行: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杨雪情/文 何玉帅/图

  传承百年的“社火村”

  社火,源于古人祈求风调雨顺的祭拜仪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国人庆祝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据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介绍,霍庄村社火、戏具的制作已有100多年历史。

  髯口,又称“口面”“髭口”。髯口的手工制作技艺在霍明义家已经传承了五代,他们也是村里社火产业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霍明义今年78岁,他家的春朝髯口起源于清末,由霍家老太爷霍朝颜师从京剧大师张春先生的髯口制作工艺,然后代代相传,“那会儿穷,我爷爷和张春先生关系好,他会做髯口,就说让我爷爷也跟着学学,将来也好养家糊口,就是这么传了下来。”

  戏曲表演中,有不少元素都吸收了社火艺术的特点。霍庄村的村民们也从制作髯口、戏服开始,逐渐将制作范围扩大到品类更多的社火道具。如今,霍庄村535户人家中,有300多户从事社火、戏具的生产加工,产品涉及30大类200多个品种。其中,就有闻名世界的舞龙、舞狮道具。

  陈俊甫今年58岁,在村里做舞龙道具是公认的好手。利牙外露,红舌翻卷,龙须上扬……见到陈俊甫时,他和妻子彭素敏正熟练地编扎着,栩栩如生的龙头格外精致。

  除了舞龙,舞狮也是社火表演中地域涵盖面最广的传统表演之一。“这种东西从小就是耳濡目染的,小的时候看大人做这个,我也就拿着画笔跟着他们画。”霍云龙是个00后,如今,儿时的玩具早已变成了霍云龙对家族手艺传承的一份责任,“总得有人去做吧。”

  电商打开了新销路

  每天下午2点,霍庄村的村道上就开始变得忙碌起来,村民们把需要发出的货物抬放到路边,各物流快递车一次次地穿梭拉送着。

  “今天卖了4000多元,前两天基本每天都是两三千元。”采访的过程中,霍云龙的电商账号时不时地接收到买家的咨询信息,除了制作舞狮,他还负责经营家里的网店,“2016年左右,那时候淘宝比较火,村里也支持做这个,我就想着家里的这些东西能不能改变下销售模式。”

  “电商出现之前,我们都是快过年的时候背着几个舞狮就坐火车出去卖了,后来有老客户之后,就村里几个人拼着租车去送货,但销量一直都上不去。现在不用出门,家里的东西就能销售到全国各地,海外唐人街也有我们的订单。”霍云龙的父亲霍随军很是感慨。

  开网店、搞直播……互联网电商改变了霍庄村的经营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这里,承担着联通城乡、打开销路的工作。目前,霍庄村有快递物流点近10个,全村网上销售额连续两年突破亿元大关,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2019年,霍庄村被评为“中国淘宝村”。

  “3.0版”霍庄未知但精彩

  在霍庄村,除了快递点,还有一个地方非常忙碌,那就是霍庄村社火戏剧产业基地。3000多平方米的社火戏剧产业基地内,脸谱、头面、戏靴等几百种精美的社火戏剧产品陈列着,6条全自动绣花生产线高速运转、赶制订单。

  “现在霍庄社火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有的外地人也会过来实地采买。”霍庄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党支部这个“主心骨”。站在霍庄村社火电商合作社社员分布图前,霍军政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村里对村民们的经营类别进行挨家挨户走访摸底,并在分布图上进行了标注,“通过这张图,外地来的买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村的产品都有啥,应该去谁家找,路怎么走。”

  对于霍庄村的未来,霍军政也已经有了明确规划,“我们要搞社火产业园区和文旅小镇,产业园正处于摸排阶段,文旅小镇在做整体设计。”

  时代在变,融入霍庄人血液里的手艺没有变。如果说,传统社火村是霍庄村的1.0版,中国淘宝村是霍庄村的2.0版,那么霍庄村的“3.0版”会是什么模样呢?或许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和摸索中,渐渐清晰。


编辑:任昱炎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