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新野县花甲老人自建民俗博物馆 只为守望民俗情怀

2023-12-14大河网

大河网讯 “我收藏老物件不是为了做生意和赚钱,而是想让子孙后代知道先辈们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不忘记历史、不忘记乡情......”一句普通淡然的话语道出了一位民间收藏家的心声。家住新野县溧河铺镇王玻村、40多年来从事民俗等老物件收藏的民间收藏家、新野思源博物馆馆长梁镇如是说。

梁镇,1962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参加工作,是新野棉纺织厂的一名工人。2021年5月退休后,开始筹建新野思源民俗博物馆,经过几年的奋斗,建成了一所占地面积26亩,馆舍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民俗博物馆,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馆舍为四合院式结构,即四面房屋在一起形成“口”字形结构,现已达到10多万的藏品数量,涵盖了所有藏品收集的范畴,总价值在200万元左右。馆藏分为票品、农耕、家具、图书、图画、电器、红色物品、钱币等二十多种藏品。特别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婚床、花轿、妆奁等老物件,还有从晚清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的各式拍照相机,反映了不同时期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少小痴情,萌生文博收藏美梦

老梁虽然出生在农村,但自幼勤奋好学,小学毕业的时候,书店里的小人书他基本都有,购买书籍成了他的爱好。进入初、高中学习阶段,他的收藏已经从小人书转变到但凡喜爱的书籍、报纸、票据、纪念钱币等,涉猎范围渐渐广泛起来,高中毕业时家中藏品就达到了一定规模,他暗下决心要当一个“文物收藏家”。

1982年6月28日,梁镇应招进入县棉纺厂工作,负责全厂的宣传工作。外宣交际渐渐广泛起来,也拓宽了搜集藏品的渠道,在别人看来很不起眼的报纸、杂志、书籍,对梁镇来说就是宝贝,或借、或求、或买,乐此不疲,只要觉得有收藏价值,就是高价收购也在所不辞,日积月累,文化藏品竟然达到了20多类,数以万件。其中纸质、丝绸、粗麻等贵重品相就有1000多件。

忘我寻觅,独唱文物珍藏重戏

多年来,梁镇因工作需要走遍了全国各地,工作之余,他总是到古玩市场、废品收购站去寻觅值得收藏的老物件,一经发现,不惜代价立马收购、打包、托运回来。在梁镇看来,这些逐渐消失的老物件,每一件都含有一个时期的经历和故事,如果不收集整理保存起来,对一个时代、一个历史事件将是一个不可挽回的损失,对社会发展也会造成人为的缺陷。他常说:“我虽然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但我还是一名新时代的工人,我现在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去抢救历史文物,守望民俗,传承社会文明,何乐而不为呢?”

规模布展,留住时代印痕

从一帧帧珍贵的照片,一沓沓精美的图画,一幅幅绝妙的刺绣美图,一排排图书展柜和偌大的“文博院落”,上万老物件的展示不难看出,这里面浸润着梁镇几十年的心血和一家人的汗水。

“我的展览馆虽然是公益展览,但前来观赏的人能从中受到一种高尚情操的熏陶、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传承,受益的是子孙后代,这就是对社会最大的奉献。”梁镇的良苦用心感动了家人和孩子,全家人一起动手出谋划策,很快一个颇具规模的大型“文博展览馆”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门迎宾,县委、县政府、宣传系统领导给予重视和赞誉。

馆藏最醒目的是“红色记忆”展区,从大革命初期至今各年代创刊的报纸、杂志包括《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绝版报纸、书籍,有的甚至是线装孤本、油印手抄本,还有从辛亥革命时期的纪念钱币到如今的航天纪念币等应有尽有。这就是一个花甲老人几十年痴情收藏、倾情展览、无私奉献社会的最真实写照。

有些人对梁镇的收藏不理解,看他整天忙得浑身脏兮兮、臭烘烘的直摇头,还说这个人是个捡破烂的。但梁镇不以为意,他总是笑笑说:“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是我热爱的事业,这是我小时候想做的事情,也是未来一直会坚持做下去的事情,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家乡老物件、了解民俗文化,我就很开心了。”(梁浩杰 丁建忠  刘明月/文图)


编辑:张龙(大)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