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每次回河南老家都有很多新感触 茅奖得主乔叶: 我时常觉得自己像一棵文学庄稼

2024-03-04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乔叶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耿毅卓/摄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玥颖

  在郑州见到乔叶,她正被里外三层的读者包围着。身为河南省修武县人,自2023年因《宝水》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乔叶每次回老家河南,都有许多新感触。“河南是我文学作品的来处,也是我生命的来处。”她脸上带着笑意,“我时常觉得自己像一棵文学庄稼。”

  3月2日,在中原图书大厦“我们的成长”读者分享会之后,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对乔叶进行了面对面的专访。

  写一本河南乡村小说的念头由来已久

  记者:一本《宝水》让我们看到传统型乡村到文旅特色型乡村的转变,《宝水》这一创作是出于怎样的灵感契机呢?

  乔叶:我在河南的一个小村庄长大,当我决定了从事文学创作之后,写《宝水》就成为一个必然事情。我们说写作的本质是经验,经验又来自走过的路,从我决定写小说起,我就想,有一天一定要写一本河南乡村的小说,所以说其实我是动念已久。

  记者:《宝水》写的是河南的乡村,其中也写了许多女性故事,您觉得河南女性有些怎样的特点?

  乔叶:我觉得河南女性特别丰富,强韧、宽容、善良,都是她们特别明显的品质。那时候很多乡村的老太太并不识字,可这不代表她们没有文化,她们其实对人生很有感触,也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她们都在闪闪发光。

  记者:您之前说过,“故乡就是我命中注定的文学基因。”这句话如何理解?

  乔叶:为什么说文学基因这个词?这意味着其背后有一个非常强大且悠久的文学传统。从很久以前,我们就说中国文学史其实也是河南文学史。

  扩展到更大的概念,在这背后支撑的其实是河南的厚重文化。在无形的精神文化土地之上,我时常觉得自己像一棵文学庄稼,沿着前辈们留下来的传统,接受他们的滋养,接受他们光芒的照耀,同时也在自己生活的时代去吸取很多的力量,最后形成自己的创作,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文学的基因吧。

  让大家的目光聚焦河南

  记者:这次回家,您看到现在的河南文旅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乔叶:之前我在河南工作的时候,18个地市基本都转过一遍。我们的文化是特别厚重、特别坚实的。传统的东西保存得好,那么是不是也需要有一些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的弹性转变,我们是不是也该有所呼应?

  在当下的时代,群众对文旅有需求,我觉得河南回应得很好。我们河南的文旅家底特别厚,可能之前大家了解得不是很充分,但是现在大家的目光聚焦在了河南,文化资源被重新激活,这都体现了河南文旅的活跃和巧思。

  记者:春天到了,您会推荐大家看看河南哪里的风景?

  乔叶:身为河南省修武县人,我肯定得推荐大家来我们云台山看看,当时周武王在伐纣的途中,遇到了连续三日的暴雨,并决定在此地修兵驻扎,此地便改名为“修武”。说到人文,修武有“竹林七贤”,说到自然风光,修武有5A景区云台山,我是亲眼看到修武建设得越来越好。

  其实让我推荐的话,南太行这一带都值得一去。比如郭亮挂壁公路,还有在我小说《宝水》里也出现过的叠彩洞,在那里有一个很高的瀑布,瀑布源头的村庄为了修一条下山的路,在山顶上打了很多洞。所以我说,叠彩的是风景,也是故事。

  记者:您有啥想对河南青年作家说的话?

  乔叶: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如果说我们实实在在的黄土地上长的是特别优质的小麦,那么河南就是文化的土壤,无形的土地。我们有着这样一块营养丰富的文学土地,希望我们都能好好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棵硕果累累的文学庄稼。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