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2000多年前楚国贵族在信阳的“chu tan”生活

2024-04-17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最早的粽子”古墓葬中的牛骨彩漆竹席 制图\首席编辑 杨芳芳

  【编者按】

  从一座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古墓葬中,我们到底能了解多少古人的信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河南科技考古的研究力量在全国省级考古单位中已处于第一方阵,在实际考古发掘中,多学科交叉已经成为“标配”。

  即日起,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推出系列策划“有趣的河南科技考古”,看看考古工作人员是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存,取得丰富的“潜”信息,再结合考古学方法,探索人类历史的吧!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文受访者供图

  信阳市城阳城址八号墓的发掘研究是近年来多学科交叉应用的显著成果。

  这是一座战国中期信阳一带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墓主人45岁左右,全身被衣衾覆裹。

  通过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碳氮同位素分析等手段,河南科技考古人员最大限度地提取墓葬信息,为研究东周时期楚国社会面貌和贵族生活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材料。

  吃

  这里有“最早的粽子”?

  得益于地下水的封护,该墓葬有着特殊的埋藏条件,考古人员在其中发现了丰富的植物遗存,例如槲叶、水稻、花椒、栗子等。这些植物遗存揭示了墓主人以水稻为主食,并食用少量黍的饮食习惯,和如今信阳人的饮食习惯相差无几。

  其中以最早的槲叶粮食包裹最为特殊,有可能为“最早的粽子”。

  贵族阶层真的是“肉食者”?

  在古文中,“肉食者”既是吃肉的人,也代指大夫以上的贵族阶层。事实果真如此吗?

  考古人员通过对城阳城址等遗址东周贵族骨骼遗存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后得出结论,南北方贵族都摄入了大量肉,有牛肉、羊肉、猪肉和狗肉,个别贵族还吃鱼。但与同时期平民和殉人稳定碳氮同位素对比结果发现,贵族食肉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人,即便吃肉较少的贵族,也高于绝大部分平民。因此文献中对贵族以“肉食者”相称,确实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贵族的食谱特征。

  此外,这些动物遗骸上没有发现剔肉痕迹,只有整体切割时造成的砍痕,推测下葬的时候这些骨头是带肉的。

  用

  2000多年前的彩漆竹席长啥样?

  说起竹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夏日炎炎,没有什么比躺在凉席上更得劲儿了。

  在城阳城址八号墓,考古人员在南侧室发掘了一件彩漆竹席,它编制精细,花纹优美,色泽艳丽。最难得的是,其长度都在2米以上,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极高的价值。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竹胎呈高饱水态,表面漆膜存在开裂现象,保存程度较差。加之盗墓等人为因素影响,竹席出土时团在一起,和稀泥混杂,难以提取。

  为了完整地提取这件竹席,考古人员采用了液氮冷冻提取法,其原理就是通过液态氮实现急速降温,使高湿环境下的文物与周围介质迅速固结,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整体,从而使文物更易提取。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还没有关于采用液氮冷冻法提取较大型的脆弱竹木质文物的报道。

  具体操作方法为,首先使用保护剂对竹席进行预处理,再使用大型竹签插入竹席与墓室底部之间,将竹席同墓室底部之间的联系断开,最后多次施加液氮冻结竹席,实现竹席和墓室底部的脱离。

  提取后的彩漆竹席,外观没有明显变化,理化性能保持良好,也便于后期实验室处理。据介绍,液氮冷冻提取法安全、环保、简易、高效,解决了传统化学加固提取的难题,是对考古现场脆弱文物提取理念与实践的创新。

编辑:陈静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