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在“浙”里“乡”约 为雄“鹰”“振”翅

2024-05-14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毛玺玺

  “千万工程”20载,万千乡村焕新颜。

  2003年6月5日,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一项名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拉开序幕。彼时, “千万工程”如同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转动了乡村振兴的车轮。

  20年来,“千万工程”升级拓展、更迭生长,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起步,走过“千村精品、万村美丽”,迈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新阶段。

  回眸, “千万工程”改变了浙江村庄的风貌,重塑了当地农民的命运,探索出了一条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打造出了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

  万千美丽,万千气象!在“千万工程”即将21周年之际,5月8日至11日,平顶山市委有关领导带领市农业农村局、郏县、卫东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平顶山日报社主要负责同志以及个别基层干部到浙江省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用脚步丈量之江大地,用心把浙江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的经验打包入脑。

  在“浙”里“乡”约,为雄“鹰”“振”翅。从鹰城到杭城、台州,浙江的乡村,个个都美得不一样,却又与平顶山乃至全国的诸多村庄一样,有着相通的地方;从杭城、台州回鹰城,平顶山的乡村该往何处发力,此行所看所学所思所悟中已有答案。

  顶层设计为魂:

  以“未来大地”IP新形象实现从落后到振兴

  浙江的乡村有多美?百闻不如一见。

  5月8日午后,从杭州市区驱车50分钟左右,到达位于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最南端的一个村庄——横一村。

“萧山未来大地”横一村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初夏江南,风景如画。刚一入村,标志性大黄鸭就映入眼帘。向村行,是鸭棚咖啡馆和大片稻田,稻花香里说丰年,时尚鸭棚里喝咖啡,吹山风听风吟。乘着观光车往村中去,家家户户“降围透绿”,石墙瓦砾的古色中片片吐翠、点点映红,自成风景。循着一路山花烂漫、柿树如林,前往“如意山房”和当地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品 “如意茶室”如意茶,听“如意柿界”如意经。

  好一幅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过去,可不是这个样子的。” 横一村党委书记、主任傅临产说。

  傅临产是土生土长的临浦镇人,乡音较重,和大家聊起横一村时,听起来有些费劲。但,有三个词,他反复提到,说得格外清晰:柿子、稻子、院子。

  傅临产已扎根基层12年,就在上个月,他以在其带领下横一村完成“三大革命”的事迹,被评为 “2023年度杭州好人”之一。

  小切口,带来大变革;小村庄,蕴含大能量。在2017年底时横一村还是萧山区有名的欠发达落后村,2018年村集体经济只有39万元。2022年,该村村集体经济达到510余万元,2023年突破557万元,实现了跨越式振兴。

  何以蝶变?

  思路!“思路一变天地宽,得感谢浙江乡立方乡村发展集团。”傅临产说。

  莫问剑是浙江乡立方乡村发展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战略官,此前是新华社一名记者。他认为,当下全国各地乡村振兴普遍面临的难题在于思路之困,从根本上为乡村找路,要理念先行——通过品牌化为乡村找魂、找钱、找人,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重构乡村价值,吸引原乡人、归乡人、旅乡人,重现乡村活力。

  2021年,浙江乡立方乡村发展集团受邀参与横一村打造。当年,在农田“非粮化”整治的背景下,横一村共有1700多亩苗木基地需要退林还耕,有1400多棵百年柿子树的果园,有传承600余年的方顶柿品牌······

  “要先为乡村找到‘魂’,顶层设计就是乡村的‘魂’, 没有找到之前,啥都不要动。乡村走老路,很难打开新局面,一定要着眼于未来,要重新想象乡村未来的样子。”莫问剑说——

  未来乡村,稻田可以是公园,农田可以是乐园;

  未来乡村,田野可以是课堂,田垣可以是赛道 ;

  未来乡村,柿子林可以是露营基地,党群服务中心可以是游客中心;

  未来乡村,农村的房子可以是创业空间,村民可以是创客,治理可以很数智······

“萧山未来大地”横一村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浙江乡立方乡村发展集团将横一村命名为“萧山未来大地”。“萧山未来大地”以横一村为首发地,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探索乡村未来的样子。

  作为浙江省第一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横一村以“萧山未来大地”的IP新形象扎实做好了三篇文章——

“萧山未来大地”横一村

  做好“稻子”文章,实现从“卖粮食”到“卖体验”。结合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恢复功能区种粮属性,种植彩色创意水稻1000余亩,建成萧山区连片面积最大的高标准稻田。以“Hi稻星球”为统一品牌,把千亩粮田打造成稻田休闲功能区、研学区、运动区等体验区块,游客可以坐着小火车自由穿梭于稻田、在稻田迷宫里闲逛、去星空树屋露营、打卡网红“鸭棚咖啡”。单就 “鸭棚咖啡”来说,平均一年吸引近60万人次拍照打卡,周末和节假日的日均客流就有约1.5万人次,给村民和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稻田里的小火车,游客乘坐的电瓶车接驳,每张票村集体都有一二十元的收入分成。包括鸭棚咖啡店卖出去的每杯咖啡,我们也能拿到10%的销售额。今天座谈的会议室,我们出租半天也能收到一千元的场地使用费,这样的会议室我们有三个。包括我自己出去交流经验,讲讲课,讲课费都归集体。”5月8日,傅临产说。

“萧山未来大地”横一村

  做好“柿子”文章,实现从“卖柿子”到“卖风景”。依托千余棵百年古柿树,依山而建“如意山房”,因地制宜引入“如意茶室”,集中展示“如意柿界”美好景象。

  做好“院子”文章,实现从“卖产品”到“卖产业”。通过“围墙革命”把围墙降下来、把庭院透出来、把游客引进来,完成了全村百余户农户庭院整治提升,目前近200户优美的农家小院连片打造成美丽庭院集中示范区,实现“全域景区化、村庄景观化”。

  如今,横一村成功实现了从落后到振兴的“逆风翻盘”,探索出了一条城乡共融的发展“金钥匙”。自2021年“十一”试营业以来,两年多时间横一村已累计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并接待了超2000次的政府参观考察团,村集体经济翻了几番,实现了“资源变资金”的“两山”转化目标。此外,横一村还收获了一张张沉甸甸的名片:萧山区首批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考察点,国家发改委共富观察点,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考察点、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考察点······

  “横一村有今天,我是发自内心感谢乡立方的。他们的策划与创意确实是高,从未来大地的命名,到乡村业态的打造,是横一村成功的重要基础。大胆用好外脑,光靠我们自己是搞不出这么好的效果。”傅临产说,乡村振兴最稀缺的资源,是具有未来价值的创新观念,从横一村到“萧山未来大地”,这就是乡村未来的样子。

  产业设计为核:

  以“星火燎原”的方式布局乡村小产业“星链”

  如果说顶层设计为“魂”,那么产业设计即为核。

  “大部分乡村项目在人居环境整治后,基本就停滞了。好看是好看了,但经不起细算‘经济账’——面子有了,但里子还是很薄,说白了,为村里找不到钱,不行。”莫问剑说,如果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还是个“空心”。

  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乡村振兴的产业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在浙江省西北部,有个位于杭州市淳安县的威坪镇。威坪镇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当地因为高山特色生产辣椒,几乎家家会做酱、人人爱吃酱,但只是淳安当地村民饭桌上的一道菜而已,谈不上会拿酱作为家乡特产送给亲朋好友或者销售出去,更谈不上做大做强。

威酱坊

  “我们这里距离千岛湖不远,交通便利,千岛湖一年有接近两千万人次的游客,但是游客能带走的旅游商品却少之又少。” 杭州市淳安县威酱坊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酱坊)负责人宋素华说,2019年,追随着乡村振兴的脚步,在欧洲中餐厅打拼9年的他回国返回老家杭州市淳安县威坪镇创业,利用自己对味道融合和菜品开发独特的见解,结合家乡特色,在浙江乡立方乡村发展集团指导下,和团队开启了“一瓶酱”的旅程。

威酱坊

  以当地特产辣椒为原料,突出“威”字对威坪酱进行品牌化打造,迎合市场需求,威酱坊的辣椒酱花样翻新:乡村火腿酱、大粒牛肉酱、小溪鱼干酱······如今,一瓶瓶“新型”威酱,成了威坪镇产业创新发展的“一道好菜”。此外,威坪镇和威酱坊还同步盘活种植、做酱的人才资源,提出“1+1+1+X”威酱产业发展思路,采用“农户+村集体+公司”合作模式,促成威酱坊与威坪镇行政村签订原料酱采购协议,由村集体组织农户进行辣椒、黄豆、姜等原材料种植,并初步加工成原酱统一出售给威酱坊。威酱坊于2019年底开始试运营,截至2020年底,就实现了收入突破500万元,其中,为村集体增收逾50万元;带动了村里一百多户老百姓加入做原酱、种植辣椒和生姜等产业,实现增收近100万元,助力农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致富梦。

威酱坊

  满目苍翠、一湖秀水,千年流传,一手好工艺。依托良好自然资源形成的原料洞藏地以及村民做酱的传统工艺等,也成了威坪镇以“辣椒+”为主线打造的“前店后坊”等农文旅发展模式的好素材,可以说依托特色高山辣椒,威坪镇链条式奏响了乡村振兴“椒响曲”。

  “以前的威酱,是日子紧紧巴巴的滋味,现在的威酱,是日子红红火火的滋味。”5月9日上午,宋素华说。

  “‘威酱坊’将传统的土特产进行农创化转型升级,打造网红爆款酱,并用‘前店后坊’的模式推动三产融合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从小产业深挖和探索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威酱坊’案例被中央党校评为浙江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之一,这对其他类似背景的村镇振兴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可复制、可推广,我们已将威酱坊模式在宁夏(武酱坊)、江西(豆酱坊)进行复制并实施。”浙江乡立方乡村发展集团联合创始人徐大伟说。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在徐大伟看来,“土”,就是指一方水土和基于此的乡村资源;“特”,是指具有地域特征的风情与特色;“产”,是以当地特色产品起步,逐步形成完整的一二三融合的产业集群,从而拉长利益链,最大程度为当地发展赋能。

  而“威酱坊”案例的要义正在于此。“所谓乡村产业,它一定是以服务和发展乡村为根本,以一产为基础,通过‘接二连三’的多样化融合手段,为特定乡村发展形成‘小而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的产业集群,以价值再造和业态重构的方式,从而受益于当地农民与集体经济。”莫问剑进一步解释说,以“重新定义”的方式寻找突破——重新定义乡村的产品与产业,尤其是通过科创力量,为乡村产品与产业打造全新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更强的溢价能力,“可以不大,但是很强”。

蜜立方数智蜂箱产业园

  目前浙江乡立方乡村发展集团正在打造的蜜立方、萌立方,莫不如此——借力科技,在传统的农林牧副渔产业里开拓出全新的蓝海市场,让一款当地普普通通的农产品,摆脱同质化低水平竞争,通过深加工和全新消费业态的赋能,确立自身独特的新竞争优势。

蜜立方数智蜂箱产业园

  在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镇青溪大道,杭州蜜立方蜂业科技有限公司里,拥有20余项专利技术的蜜立方数字化智控蜂箱产品,吸引了大家。“这是数字农业共富示范产业,通过独创式智控养殖,为中国养蜂产业数字化升级,解放养蜂中90%的劳动力,让不懂养蜂的人也会养蜂。” 5月10日上午,浙江乡立方乡村发展集团项目总监徐婷介绍说。

蜜立方数智蜂箱产业园

  蜜立方智控蜂箱项目,主要涉及蜂蜜销售、租蜂授粉、中蜂养殖及保护区建设、基于蜂蜜产业的蜜文旅产业园四大模式,为乡村产业装入“科技核动力”,能够助推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大而强固然好,小而优也是一条路。‘小’产业,也可做出‘大’文章,乡村振兴贵在实。”浙江乡立方乡村发展集团董事长宋小春认为,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密布一个个“小而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的产业集群,相对投资小、也容易实现,也更能在当地扎根,以“星火燎原”的方式布局乡村小产业“星链”,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基层“源动力”。

  运营设计为器:

  做精准业态布局,将后续管理、策划、推广前置筹划

  “乡村振兴三分建七分运。运营做好了,效果才出得来。横一村的投入不算大,但效果很好,更多是靠了运营。”5月8日傍晚,离开横一村时,傅临产还说出了横一村发展的一大“法宝”。

  横一村并没有大量投入搞建设,而是从“一只柿子”上找到突破口,从传承600余年的方顶柿品牌文化入手,打出“柿子”“稻子”“院子”三大美丽经济金名片。

  重建轻管、重建轻用,是不少乡村振兴项目中存在的本质问题,没有遵循“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规律。“不少人守着‘投资驱动’的思维,总觉得‘投资’才是最关键的,殊不知乡村振兴最稀缺的能力密码是运营前置,如今更需要的是‘运营驱动’,要靠‘产品+内容’提前布局,再去落实相应的建设。决定了‘做什么’,再去解决‘怎么做’和‘谁来做’。”莫问剑说,因此,简单的先“筑巢”再“引凤”,可能费了很大劲,但最终还是一场空,很难实现预期目标。

  决定要做“柿子”“稻子”“院子”三篇文章,再配备打造为三篇文章赋能的内容。横一村每年都要举办柿子节为乡村引流,家家户户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也搭上了“顺风车”,有了好销路。

  2018年起,横一村已连续举办了五届柿子节,带动了柿子销售,带火了周边的民宿和农家乐。

  为进一步做强“柿子经济”,横一村还打造了寓意“柿柿”如意的“如意山房”,成为萧山区首家集餐饮、民宿、接待服务等多个配套服务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拉动了客流,也带动了“稻子经济”和“院子经济”。

  横一村从田园村庄变公园村庄,种养村庄变农商文旅村庄,农房村庄变客房村庄,封闭村庄变开放村庄,普通村庄变品牌村庄,哪一个也离不开运营前置。

  村庄是乡村振兴的微观主体,乡村的全面振兴最终要落实到一个个村庄的振兴。乡村的振兴,要靠建设,更要靠经营,建设和经营是支撑乡村振兴的两个轮子,密不可分。早在2006年,浙江就提出“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把乡村作为一个市场化主体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经营。

  “相比于城市,目前乡村还是一个尚未完全开发的宝藏地,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农业、文化、康养等资源。如今,乡村振兴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不少地方还将重点放在基础建设层面,不少乡村投入了大量资金,为乡村发展打下了基础,让乡村有了‘颜值’。可是却不懂运营,没有运营就没有收益,无法充分发挥乡村价值,产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莫问剑说,在乡村发展前期,就要想清楚如何来运营乡村,把运营前置。

桐庐江南古村落

  作为浙江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优等生”,素有“中国最美县城”之称的杭州桐庐,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江南古村落群,由应家溪沿线的环溪村、深澳村、荻浦村、徐畈村、青源村等五个行政村组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仿若人在画中走。漫步千年古街感受活力涌动,看百年古楼里人们喝茶听戏,快哉同感。5月9日上午,在桐庐江南古村落风景区,“醉美古村落群”的美感尽在眼前。作为富春山居图实景地之一,桐庐江南古村落风景区有着体量庞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拥有独具特色的宗氏文化,也是北宋大哲学家、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后裔族居地,最能展现“渔樵耕读”传统生活场景。

桐庐江南古村落

  2022年8月,桐庐古村开启了“跨界合作”运营模式,应家溪沿线5个村组团运营“未来乡村”共谋发展,提前把“连古街、理水系、建长廊、美田地、呈夜景、崇孝义”等发展路径筹划好,通过与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共建,以深澳村为核心,串联荻浦村、环溪村、徐畈村、青源村,按照整体打造、组团经营的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美丽经济,加快构建“未来乡村”示范点、“共同富裕”先行地。

  品牌先行,为乡村做好顶层设计,找到“魂”。同时还要注重运营前置、策规一体。运营前置是指围绕“魂”字,做精准业态布局,将后续的管理、策划、推广提前筹划,确保项目有人气、可持续、能赚钱;策规一体是要将策划工作放在前面,用策划来引导规划的细化。

  乡村振兴在项目的具体落地打造中有很多个从0到1。从规划实施到建设落地是从0到1,从建设落地要具体的运营是从0到1,从开始运营到可持续运营是从0到1。“乡村项目最怕的就是热闹一阵子后就偃旗息鼓,可持续发展才是乡村运营的王道。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运营,规划图也就是做做样子,只是0,到达不了1。因此,要将运营前置。” 宋小春说。

  共同富裕是根:

  从外部输血到盘活内生动力,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千万工程”既是“民心工程”,也是“共富工程”。

  20年来,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逐步成为全国省区中农民收入最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示范样本。

  继往开来,“千万工程”让之江万千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打开了浙江高质量发展新通道,“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新格局已然形成。而浙江以其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也为当前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启示,蕴含着独特的乡村生态共富密码。这从“江南.溪望谷”浙江沿溪乡村共富示范带项目(以下简称“江南·溪望谷”)中“可见一斑”。

江南•溪望谷

  “江南.溪望谷”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的一个县级市临海市的江南街道。5月10日下午,在江南.溪望谷,香年溪潺潺流水,穿村而过,沿溪江南街道的小溪村、垟路村、汇丰村、香年村、康平村、宿仙村6个村庄风光旖旎。

  近年来,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江南街道围绕乡村共富,整合当地山、水、田、古村落等现有资源,通过规划“一溪、两线、六湾、N个计划”,做足“沿溪”乡村文章,用“沿溪”突显乡村风貌、链接乡村文化、做深乡村体验、做透乡村产业、讲好共富故事,以一条溪带动周边村落发展,盘活资源。项目开工以来,整治土地200余亩,盘活农房300余间,全部业态稳定运营后,预计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搬迁村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万元以上,沿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10万元以上。去年11月,“江南.溪望谷”入选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

江南•溪望谷

  “‘江南·溪望谷’立足当地,是对资源进行了整合,目的是让当地农民致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莫问剑坦言,传统的招商思路并不适合乡村振兴的路子,不一定要引进“空降兵”,而是要培育“子弟兵”,要从外部输血到内生动力,“‘大招商、招大商’引来‘空降兵’的本质上与传统土地出让、税收返还政策要素赋能没有太大区别,与乡村振兴尤其是农民致富、集体经济增收的关联度也不大,事实上以现今情况看县域真正能引来为乡村振兴赋能的大项目也并非易事,这是乡村振兴项目布局中最值得反思的地方,价值取向很关键,谋划乡村振兴项目时要增强村庄自我造血功能,要有共富的价值取向。”

江南•溪望谷

  “江南·溪望谷”的意义正在于此,它是以解决香年溪沿线村落全面振兴,探索浙江87%山区县沿溪乡村“靠山吃山、靠溪吃溪”价值转化的全新路径。“整合村庄现有存量资产,进行业态创新,着眼乡村资产在保值基础上的增值,在输血之后的造血与反哺,建立村民、集体经济、社会资本以及运营商等利益主体之间相对平衡、可持续的良性合作机制,不以短期赢利为目标,侧重稳定、长效、公平的发展原则。” 宋小春补充说。

江南•溪望谷

  而对于共富,傅临产的理解也很深刻:“环境美,是乡村振兴的 1.0版本,产业旺是2.0版本,三产融合是3.0版本,4.0版本是把城市的资源引到乡村,5.0版本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让横一村实现乡村环境美、人气旺、老百姓腰包鼓、品牌响。”

  一张蓝图是关键:

  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

  “我自己回来当书记前,也是做企业的。包括非粮化整治前的苗木,我也有基地。但作为党员和村书记,我再舍不得,也得拔掉,我得以身作则带个头,群众都在看着。为了让游客进来后留下消费,我带头开了一家农家乐,生意很火爆。开了九个月,我算了下,赚了一百多万。村民们一看,有利可图,大家积极性就上来了,现在全村的民宿有二十多家,一百多张床位了,村里的农家乐可供一千多人就餐。示范效应出来了,我就把自己的农家乐关了,让村民多赚些。”谈及横一村的“弯道超车”,傅临产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干部不带头、没公心,哪能带着村里搞振兴。

  的确,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乡村振兴一线,需要更多的“傅临产”。

  横一村用现代人对“现代农村”的向往,撬动了村庄富裕的杠杆。背后是故事一串串。

  乡贤回归,党员“打样”。当地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杭州工作了40余年的横一村村民俞建康在傅临产的带动下,花了大半年时间把自家房子、院子整修成欧式风格,开起了村里首个民宿“梅里云居”,也给村里“打了个样”。

“萧山未来大地”横一村

  “打样”的不止乡贤,还有老党员。横一村“鸭棚咖啡”的前身是一个养鸭棚,主人叫胡大成,是一名50年党龄的老党员。听了村里的发展规划后,胡大成主动要求把鸭棚给村里,并未要求任何补偿。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如果党员都不带头配合,其他村民的工作还怎么做。”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乡村振兴,需要基层党员干部敢想敢干、有担当有作为,更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抓铁有痕、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

  浙江,就是这么干的。浙江省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始终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包括每年召开深化“千万工程”现场会,一直由省委书记亲自参加并做工作部署。如今的浙江,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全省90%以上村庄达到了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在美丽中国版图上,村美、人和、共富的“之江画卷”已铺锦绣。

下姜村

  位于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的下姜村是“之江画卷”中的重要一笔。下姜村是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基层联系点,他先后四次来到下姜村调研,也是之后六任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系点,正是一任接着一任地指导下姜村,才有了下姜村今天的发展致富。拿当地给出的一份2016年到2020年的数据为例,4年间下姜村游客从20万发展到近80万,民宿从最初的2家发展到37家,民宿单间房平均收入增长到2万元/年。

下姜村

  5月9日下午,在下姜村,感受张艺谋总监制、宁浩总导演的《我和我的家乡》以及浙江卫视《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原型拍摄地,电影和电视中美好的画面就在眼前。青山相伴,绿水环绕,竹林幽幽,农居有致,商业林立,谁能想到当下共美共富的下姜村,曾经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

下姜村

  去年6月,新华社曾用一组高空俯瞰的卫星图展示过淳安县的美,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乡一天地、一城一风光,令人惊叹。

下姜村

  大江奔流有其源。横一村、下姜村、威坪镇、枫树岭镇、江南街道、萧山区、淳安县、桐庐县······“千万工程”的落地在基层,在县域、在乡镇、在村落。

  “本次平顶山考察浙江,选点针对性、对标价值非常突出。横一村对照平顶山如何以田破题,破解无名气、无关注、无特色、无主题,地理位置并不优越的小乡村振兴难题;桐庐江南古村落对照平顶山丰富的古村落资源,探索中原特色古村落可持续发展之路;下姜村对照平顶山占地近70%的山区和丘陵面积,破解偏远区位、基础薄弱、观念落后、人才缺乏的山村,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突围,让绿色吐金、美丽生金难题;江南溪望谷对照‘半城山水满城绿‘的平顶山如何让更多的山水资源,通过重新定义,找到了一次价值提升与转化的全新路径······可以说,平顶山带着问题意识、对标意识和答卷意识,把考察学习转换成学习‘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以及智慧碰撞、思路革新的关键之举,这点特别值得河南各地参考借鉴。”平顶山市乡村振兴首席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说。

  高维看村庄,每一个村庄都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每一个村庄都值得用心着墨。起笔群众利益,落笔乡村振兴,工笔和美乡村,走笔长远大计,这是一条探索荆棘之路,一条振兴共富之路,一条乡村未来之路。

  人民至上!乡村振兴的战略擘画已在路上,这张蓝图定能绘到底。“千万工程”为浙江带来了乡村巨变,取经浙江,在“浙”里“乡”约,平顶山考察乡村振兴满载而归,在鹰城大地,一次雄“鹰”“振”翅的画卷将要徐徐展开。

编辑:张龙(小)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