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健康半月谈丨蝉鸣响夏日长 漫说夏至保健的那些事儿

2024-06-21大河网

大河网讯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夏天的第四个节气如约而至。夏至以后,天气日渐炎热,我国大江南北将要步入盛夏。天气炎热时导致人体出汗过多、容易上火。而且夏季雨水多,是湿热最重的季节。

从中医学上讲,夏至也是人体阳气最盛而阴气滋生、阴阳交替的一个时节。俗话说:冬至养生,夏至治病。此时节合理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本期“健康半月谈”邀请河南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所主管医师袁蒲、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推拿科主任王光安一起聊聊夏至保健那些事儿。

饮食丨夏天多吃瓜,身体顶呱呱 

夏至时节,天气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常常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苦夏”。王光安认为,应注意饮食营养均衡,进食易消化食品,可适量吃一些苦味和酸味食物,如苦瓜、芹菜,具有清暑、明目、解毒的作用;乌梅、葡萄、山楂,不仅能敛汗、止泻、祛湿,还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

“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中医讲身土不二,就是说我们要按照时令、季节的变化来调整应该吃什么食材,夏季是各种瓜类蔬菜水果大量上市的季节,要多吃各种瓜果。”王光安说,吃瓜不仅可以有效补充水分,瓜中含有的各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更是对身体健康好处多多。

西瓜堪称“盛夏之王”,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如何打开“吃瓜”的正确姿势?王光安说,西瓜性凉,甘甜多汁,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但每次吃西瓜要适量,恰到好处身心受益。西瓜含糖量高,患有胃肠炎、腹痛腹泻、糖尿病的人群忌过多食用。

“如果第一天的西瓜没吃完,要及时放冰箱储存。”袁蒲提醒,第二天从冰箱拿出后要先观察西瓜是否变质,比如变酸或变软。

如果没有变质,可以把西瓜瓤切除一厘米后再食用,这样相对安全一些。

运动丨晚睡早起,清晨、傍晚可运动

“夏至最好从事温和的运动,如慢跑、散步等,以免大量出汗。暑气上升,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锻炼。”王光安说,运动出汗后,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绿豆汤,避免饮用冰水或立即以冷水冲头、淋浴,以免中暑。

运动应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可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一些活动量较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等,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游泳是夏季里最清爽的一种运动,有益于祛暑消夏、锻炼身体。

王光安认为,夏至后,炎热高温,应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外出要采取遮阳防晒措施,穿衣以柔软、透气、吸汗的浅色棉质衣服为佳。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吹空调应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以免损伤阳气。”王光安说,天气炎热,心情急躁易怒,心气不畅,容易疲倦。夏至养生重在“静心”,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听听慢节奏音乐是一个调息的好方法,舒缓的音乐可以帮助呼吸慢下来,让心脏得到休息。每日适量出汗,温水洗澡是值得提倡的养生措施,有助于人体血管扩张,畅通血液循环,这样既可以带走热量,凉爽肌肤,也能消除疲劳,改善睡眠。

提醒丨冰箱不是保险箱,食物要及时清理

炎炎夏日,冰箱被大家寄予“厚望”,塞满了各种东西。但是你知道吗,冰箱不是保险柜,不同的食物在冰箱的储存时间是有“讲究”的。

“由于冰箱是一个封闭环境,放置其中的食物一旦腐败,细菌便会大量滋生。”袁蒲说,还有一些细菌并不“害怕”冰箱的寒冷,一般情况下,家用冰箱的常用冷藏温度是4℃至8℃,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细菌生长缓慢,但有些细菌却喜欢冷的环境,比如李斯特菌、耶尔森菌等,它们在这种温度下反而能迅速生长繁殖。

袁蒲认为,冷藏会滋生细菌,冷冻同样不是“高枕无忧”的储藏手段,因为冷冻并不能完全杀死细菌,有些细菌只是进入休眠状态,一旦解冻,这些细菌便会恢复活力。

“因此,我们储存在冰箱中的食物时间不要过长,一些放置较久的食物要及时清理,以免腐败变质。”袁蒲提醒,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就要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食物要烧熟煮透,特别是肉蛋类、海鲜类、乳制品等容易被病原菌污染的食品应彻底加热、煮透后食用,尽量不要生吃。食品出锅后应尽快吃掉,夏季在常温下存放食物不应超过2小时。要妥善储存食品,避免生熟食品的交叉污染。加工生熟食品的案板等要分开使用。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的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引发中毒食物,尽快去就近医院进行救治。症状严重没办法自行就医的可以打120呼救,尽快治疗,越早去医院越有利于抢救。食物中毒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除毒物、控制感染、尽快补液和对症治疗。

“在家自救的时候可使用紧急催吐方法尽快排除毒物,如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早期的催吐、导泻非常重要。”袁蒲说,同时要注意保留导致中毒的可疑食品以及病人呕吐物,保护好现场,并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协助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祝传鹏/文  韩淼宇/主持)

编辑:王晓颖  审核 :赵汉青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