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畅所豫言丨向“新”而行,为何关键?

2024-06-28大河网

大河网讯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6月27日上午,河南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9位同志围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作大会发言,广开言路献良策促发展。

省政协常委米立伟代表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发言:


   

推动我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是我省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华山一条路”,在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中交出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优秀答卷的必由之路。建议加强平台体系建设,激发人才资源集聚效能;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夯实科技创新智力支撑;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平台协同创新能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激活多元创新主体动能;推进产业科技融合,培育科研尖兵成长沃土。

省政协常委李凤芝代表农工党河南省委会发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由2021年的1万家增至1.2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76亿元、同比增长33%。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建议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助力科创资本高效对接;突出企业成果转化的主导作用,催生产业变革新赛道;营造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省政协委员黄庚倜代表平顶山市政协发言:


   

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其转型升级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我省工业规模总量常年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第1位,为建设现代化河南注入了强劲动能。但对比先进地区,我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建议深化思想认识,统筹传统制造业战略布局;坚持创新驱动,赋能传统制造业高端化;聚焦数字领航,促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着眼低碳循环,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释放整体效能,实现传统制造业融合化。

省政协常委王仲田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发言:


   

通过调研上海、四川、贵州等地,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总结为五种模式,即自主创新型、龙头带动型、链群协同型、优势再造型、要素驱动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已超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5年的11.8%提升至2022年的25.9%,2023年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与传统产业基本相当。建议做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双平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集中资源引育产业龙头,以龙头引领带动产业链群协同发展;注重产业优势再造和要素驱动创新,重构重建产业竞争优势。

省政协委员秦建斌:


   

我省在量子信息、未来能源、类脑智能、未来网络、未来健康、前沿新材料、未来制造、未来农业、低空经济9大未来产业方面均有一定发展基础,通过补足短板、加力推进,相关产业未来可期。建议概念合理布局,建立健全未来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和有力抓手,把握好时间节点和空间布局;研发聚力领先,依托优势学科、院士团队、三大高地等协同攻关,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环节聚力领先、局部突破;转化持续跟进,聚焦研发、转化等关键问题,多措并举畅通转化渠道;产业寻求突破,分类实施、精准施策,推动传统产业再造、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领跑。

省政协常委杜新军:


   

省委坚定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织领导机制、科技研发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综合配套机制。建议围绕科技研发端,推进组织建设的战略谋划,完善协同创新的新型科研体系;围绕成果转化端,构建转化机制的需求导向,健全协同创新的转化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项目端,完善要素配置机制的市场化,培育协同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围绕配套环境端,推动综合配套机制的制度创新,营造协同创新的新生态。

省政协常委董林、省政协委员刘毅: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实现形式。加快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各自优势,解决好“企业主导什么、校企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深度融合、怎么用”等问题,从而真正打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痛点、堵点、难点,开辟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建议争取国家级科研院所支持,赋能全省产业发展;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和机制创新,切实增强融合动力;搭建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平台,提升科技服务保障能力。

省政协常委鲁玉、省数据局局长郑华卿、河南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亚东: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爆发式增长,算力需求迅猛增加,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新的关键生产力。积极构建算电协同发展体系,强化算力产业基础支撑,既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产业数智化转型的有效路径。建议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加强算电协同新型供能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坚持算电“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就近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引导企业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提升算力产业绿色能源使用水平;提升智慧运维管理能力,推动“老旧小散”数据中心低碳改造;以现实需求为基础,突出重点适度超前推进算力赋能行业应用。

省政协常委魏蒙关、省政协常委张淑杰:


   

现代化农机装备制造业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农业强省的一个重要关键环节。我省农机装备要实现从追跑、并跑到领跑的超越,应该借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20年的发展经验,将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转移到农机装备领域应用,实现换道领跑,培育农机“新势力”。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由职能部门牵头制订《河南省新能源农机装备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以适宜平原地区耕种管收的农机装备为重点,靶向开展科研攻关;支持新能源农机装备的研发应用,对关键技术攻关实行“赛马”“揭榜挂帅”制度;加快布局新能源农机装备产业链;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刘杨/文    刘昱渤/海报)

编辑:路娇  审核 :安艳鸽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