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一泓清水北去 润了远方 甜了家乡

2024-08-12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坝高176.6米,雄伟巍峨的丹江口水库大坝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杨逍文/图

  2024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丹江口水库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近650亿立方米,为亿万人口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近日,极目新闻特别邀请京津冀豫四省媒体共同参与“南水北调10周年走进水源地”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湖北省丹江口市,感受当地的水源地保护情况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壮丽成就,用笔尖记录丹江口市为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守井人”担当。

  走进丹江口大坝,感受历史赞叹当代

  沿着汉江向北望去,江面上烟波浩渺,向南奔流的江水都始自丹江口大坝,坝后就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丹江口水库。

  一进入丹江口大坝景区,就可以看到右手边的南水北调中线的线路图,水源一路北上,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直辖市,成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的重要水源,受益人口超1.08亿。

  清澈如碧的江水已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干渠向北奔涌10年,工程累计输水645亿立方米,相当于4400多个西湖的水量。

  讲解员介绍,丹江口水库由1973年建成的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后形成,由汉江库区和丹江库区组成,是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淅川县共同的“掌上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丹江口”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也和丹江水库有很大渊源。丹江口市,古称武当县、武当郡、均州,旧城已于1958年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时全部淹没水下,新城迁至现址,因地处丹江汇入汉江口处而得名。

  6大监测系统“火力全开”,不让一滴污水出库区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水井”,通过河南淅川陶岔渠首这个“水龙头”,正式北上三千里,全程自流进入北京团城湖。

  千里调水,水质是关键。

  pH值、需氧量、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在丹江口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的智慧监测大屏上,记者看到了水库自动监测站采集到的数据,这个系统就是水质断面及入库支流监测系统。

  除此之外,水保中心还有重点排污企业监管系统、地下雨污管网监测系统、天眼系统、环库岸线监控系统和无人机巡飞系统,共计6大监测系统,全力呵护“京津水井”,不让一滴污水出库区。

  丹江口水库水保中心主任张岩介绍,自2014年12月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调水水质始终稳定在一类,确保了“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如今,从丹江口水库奔来的清水,已占北京城区供水的70%以上,更是占天津城区供水的99%,覆盖河南11个省辖市以及河北省1300多万农村人口。

  “丹江口市人人都是‘守井人’。”丹江口市水利和湖泊局三级调研员张正有表示,这正彰显了丹江口库区人民的奉献,提升了丹江口库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坝首第一村”因水焕新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保障,离不开库区人民的奉献。在距离丹江口大坝南侧直线距离500米的三官殿街道蔡湾村,就是人民奉献的鲜活注脚。

  新整修的移民安置房整齐排列、颇具艺术感的设计风格统一、巷道干净整洁,这就是现在的“坝首第一村”蔡湾村。

  蔡湾村民们为了“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搬迁到这里,丹江口水库也为村民们改善生活带来新契机。

  蔡湾村建设350亩移民蔬菜产业园,种植四季豆、萝卜、白菜等传统时令蔬菜的同时,培育富硒油菜、番茄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更是依托蔬菜产业,蔡湾村陆续形成家庭农场、素食农场、预制菜、蔬菜文创产品等产业链。

  环境好了,有了特色农业,再加上靠近丹江口大坝,发展文旅、民宿也成为蔡湾村的新产业。每年通过研学和旅游民宿,蔡湾村能接待1万多人次,再凭借村子房屋上一排排蓝色光伏发电板,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到2.3万元。

  在采访中,蔡湾村民崔桂芳告诉记者,她搬迁后感受到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从吃井水变成了吃丹江口水库的水,“那个农夫山泉的水厂就在我们这个水库边上”。

  登上丹江口水库边上的农夫山泉取水观景台,脚下水面波光粼粼。在水下深70米左右的中水区域,清澈甘甜的丹江水正源源不断地涌向工厂。据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里的生产线上,1秒钟可以生产22.5瓶农夫山泉水。

  丹江口市也被称之为“中国水都”。据了解,2023年,丹江口市水经济实现产值141亿元,占丹江口市当年GDP比重的近一半。除了农夫山泉、武当山等水企,丹江口市正加快推动燕京啤酒、华润怡宝、马迭尔冰品等项目年底投产,力促泰国天丝红牛项目签约落地,构建从饮料生产、罐体加工,到包装设计、产品营销的全产业链生态,三产融合发展水经济。

编辑:张龙(小)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