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张为:以火绘梦,葫芦之上舞千年
大河网讯 为传承匠心精神,助力文化强国。由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学生共同组成的“风起南雍,寻迹中原”社会实践小队于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了针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考察调研。7月26日,实践小分队首站调研来到了河南省中牟县的葫芦烙画工作室,与开封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葫芦烙画”传承人张为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
热爱与本心的坚守
张老师的艺术之旅,始于家族深厚的艺术底蕴。其祖父乃民国时期的书画名家,父亲则在书、画、印三艺上均有卓越成就。自幼耳濡目染,张老师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追逐热爱的道路也曾伴随着不被支持的痛苦。高中时期,理科成绩的优异并未能阻挡他对艺术的向往,尽管父亲由于个人的人生经历反对他投身艺术,但他始终坚持本心,最终通过折中的方式——改学文科,虽未能直接考入美院,却为日后的艺术之路埋下了伏笔。
“圆我本心,正是我转了一圈后回到原点的一个原因。”张老师感慨万分。年少无奈的痛苦被时光抚平,张老师从未忘记本心,一直走在通往梦想的路上。
诗和远方的邂逅
张老师与葫芦烙画的不解之缘,源自一次偶然的邂逅。 张老师回忆道:“当初在朋友的工作室,见到包装茶叶的葫芦烙画,出于爱好,想亲自尝试下。”回家后,在父亲的指点下,他凭借在书画篆刻上的深厚基础,迅速掌握了葫芦烙画的精髓,做出了精美的作品。自此,葫芦烙画逐渐成为他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创作过程中,“怀着敬畏之心,只有静心烙制、把自己融入其中,作品才有神韵。”张老师说,“葫芦烙画是我的诗和远方,是我在未来走向创新和发展的推动力。”
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面对时代的变迁,张老师深知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与挑战。他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认为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以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新的载体,而传统技艺贯穿始终。”从宣纸、木板到葫芦的烙画载体变化,从传统题材到动漫、游戏等新元素的融入,都是葫芦烙画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张老师强调:“年轻人不必拘泥于葫芦烙画这一行业,但了解并尊重传统技艺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对非遗传承的支持,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鼓励有兴趣的年轻人尝试葫芦烙画,技多不压身,艺术之路宽广无垠。
葫芦烙画之旅圆满收官,“风起南雍,寻迹中原”实践小队的同学们也将继往开来,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张琦琛)
编辑:林辉 审核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