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风光”无限看哈密

2024-09-02大河网-河南日报

  近日,河南产业援疆企业新疆新星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制作风电叶片。该公司为洛阳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于2022年落户十三师新星市新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约1.6亿元,主要生产风电叶片,已成为该市重要的装备制造企业。商凯旋 摄

  □本报记者 李茜茜

  天山南北,巨翼旋动;大漠戈壁,光伏如阵。

  一排排白色的风机迎风而动,一片片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一条条银色高压电线延向远方……

  从风机制造到光伏产品生产,从加快风光基地建设,到加速氢能布局,再到硅基等新材料应用……

  行驶在哈密,“风光”无限,一路向“新”。

  8月25日至30日,由中央媒体、援疆省市媒体和新疆媒体组成的“追风逐日看新疆”主题报道团队走进哈密,感受无限风光。

  一条旋转的产业链

  哈密十三间房,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一排排“大风车”正快速转动。

  风起电至,源源不断的电从这里流向天山换流站,仅需7毫秒,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送到2000多公里外的郑州。

  在十三间房百万千瓦风储一体化项目现场,150台风电机同时转动,场面壮观。该项目是新疆单体规模最大的风储一体化项目,今年3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后,已累计发电7.5亿千瓦时。

  在200多公里之外的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哈密中车新能源电机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生产。企业每年订单超400台,生产的风电机组还出口至哈萨克斯坦。

  与中车新能源一起追风的还有金风科技、海装风电等数十家风电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共同组成了哈密首条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哈密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14家,风电设备各种零部件本地制造比例达70%以上,是全国第六大和西北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穿天山一路往北,哈密正在加紧打造第二条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风电装备制造业基地。

  天山南北,有同一个发展思路:凭风起势,聚势成链,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乘势而上。

  一座扎根的研究院

  从戈壁滩上建基地到新疆认定的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历时10年的艰苦奋斗,哈密市拥有了一所属于自己的研发机构——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

  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院长,河南省第十批、第十一批援疆干部盛伟介绍,研究院由河南理工大学和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是河南援疆重点建设项目,针对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需求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打造科研矩阵,承担完成多个行业关键技术难题。

  “除了搞科研做课题,我们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本地人才。”盛伟介绍,今后研究院将继续与高校合作,推进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为哈密培养更多人才。

  “这是我们一位来自河南省农科院的教授种植的,从河南带过来的种子,你们尝尝怎么样?”研究院门口一小块绿地上种植的花生刚刚成熟,盛伟招呼大家品尝。

  颗粒饱满,入口香甜。

  “今年以来,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农科院、豫地科技集团的科研团队相继入驻研究院,把更多的河南科研团队邀请来哈密,大家一起奋斗,干劲更足。”盛伟高兴地说。

  一列高速算力列车

  在哈密市伊吾县的云上丝路融合算力中心的机房内,一排排服务器指示灯交替闪烁,看不见的海量数据正在光纤中穿梭。

  “我们这里相当于是一列高铁,运得多又快,通过这种重载,将算力大规模送到郑州,再进行算力分发。”能源算力融合(哈密)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潮介绍。

  李潮所介绍的项目是郑庆哈城市算力网实验场,8月29日入选首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应用优秀案例。郑庆哈城市算力网实验场由郑州联合庆阳、哈密共建,通过建立多元异构算力调度与经营管理平台、建设跨区域传输网络和构建普惠算力服务体系,形成以庆阳、哈密为“算力供给站”、郑州为“算力中继站”的“三角”数算电融合发展格局,打造“东数西算”跨区域协作样板。

  目前,云上丝路融合算力中心已打通哈密至乌鲁木齐、哈密至郑州、哈密至北京、哈密至重庆跨城域跨算力枢纽传输,陆续有10多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在这条算力“高速路”上展开了人工智能的推理和训练。

  算力的背后是海量电力。从原来简单的能源电力输出转变为能源电力和算力输出,算电协同发展,让有着突出能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哈密,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的赛道上,“算”出未来机遇,加速奔跑。

编辑:路娇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