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商丘篇丨文旅融合奏强音

2024-09-13大河网-河南日报

美丽的商丘古城。

芒砀山沉浸式汉文化演绎《大汉礼乐》。 马海丰 摄

宋国故城考古发掘现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商丘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永城王庄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玉器。

矗立于永城芒砀山主峰的汉高祖刘邦铸铜雕像。 刘正义 摄

  □本报记者 李凤虎 本报通讯员 陈萌萌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商丘,这座承载着厚重殷商文化的古老城市,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近年来,商丘深入挖掘研究利用殷商之源文化的优秀基因、思想精髓、时代价值,充分展示“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的厚重历史,全面展现“一城阅尽五千年”的无限魅力,活态呈现“中国古城池天然博物馆”,成立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以市委主导的殷商文化研究会,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力商丘文化发展强市建设。

  “城摞城”为寻宋探商添新证

  9月10日,走进商丘古城,仿佛步入了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古老的城墙、庄严的宫殿遗址,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

  在宋国故城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正忙着新项目勘探工作。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岳洪彬介绍,在商丘宋国故城考古现场,层层叠压的古城墙剖面清晰可见,新发现的7座唐代早期墓葬位于宋国故城南城墙北坡上,北坡之上为睢阳城西城墙。宋国故城考古发现的不同时期城址相互叠压,形成了典型的“城摞城”现象。

  “由于黄河泛滥,泥沙淤积,各代城市地层常被黄沙封盖,‘城摞城’现象更加立体、直观。”岳洪彬说,越靠下的地层时代越早,越靠上的地层时代越晚,发掘出地层后,根据出土的包含物判定其年代,再由年代确认城墙的年代,由此来还原几千年的历史。

  2021年5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启动了宋国故城考古发掘项目,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殷商文化之源,却在无意中发现并揭示了商丘“多城相叠”的现象。

  宋国故城遗址,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古宋街道老南关村以北一带,故早年称其为“老南关古城”。宋国故城考古发掘项目启动以来,持续开展了宋国故城南墙、睢阳城南门的考古发掘与勘探工作,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最深处距地面13米。

  考古发掘工作通过对城墙的“解剖”,不仅揭示了商丘历史上的“城摞城”现象,而且研究了解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筑城技术。从城墙剖面看,城墙历代曾有多次修补,发现了大量的纴木洞、榫卯槽、永定柱。纴木洞和榫卯槽是修补城墙时让新旧城墙连接得更为紧密的筑城技术。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中提到的“永定柱”,在古代建筑中偶有发现,但用于城墙夯筑中较为罕见。

  “如果能够找到西周早期的宋国故城,就可以确定有关周公封微子启于宋、奉其先祀等文献记载。”岳洪彬说。

  围绕主线做好新时代殷商探源

  近年来,商丘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充分发挥商丘历史文化优势,做深做实做细文物考古工作,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文物考古研究院,2020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殷商文化之源高峰论坛,2021年重启了宋国故城考古发掘,2023年启动了永城王庄遗址发掘,同年王庄遗址获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23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当年发掘时间最短、收获最多、获得考古界年度荣誉最高的考古发现。

  永城王庄遗址位于商丘市永城市苗桥镇曹楼村王庄村民组。2023年4月至12月,由首都师范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王庄遗址展开系统勘探和考古发掘,在遗址核心区发现一座环壕遗迹,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总面积80000平方米。

  王庄遗址为首次在河南境内发现大汶口文化高等级墓地。遗址所见一类独特葬俗——“有意打破”,即东西向同列墓葬之间存在多组打破关系,每组墓葬之间都具有“墓室高度重合、墓主骨骼近于同一东西轴线、上下层墓葬距离贴近且随葬品连续堆放”等特点。

  “目前,永城王庄遗址已探明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对于实证商丘‘五千年不断代’文明史意义重大。”王庄遗址考古领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朱光华说,他们将围绕“殷商探源”这一主线,推进王庄遗址考古发掘、研究、阐释工作,助推商丘文化资源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互动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做好新时代殷商探源工作,商丘主动作为、持续发力,致力于高标准统筹推进。立足于新时代考古工作的历史定位和时代责任,坚持尊重历史、守望文脉,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统总结工作经验,科学编制考古规划,加大考古投入力度、健全完善人才队伍,全面提升能力水平。

  同时,积极融入国家及省级大遗址、重要遗址群、考古学文化或区域性文明进程等重大课题的综合研究,利用好全省一体文物信息资料的共享机制和协作研究机制,力争取得更多新的发现、新的成果,为勾勒中华文明发展演进更加清晰、完整的历史轨迹贡献商丘力量。

  打造具有商丘特色的文化符号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近年来,商丘市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逐渐形成了以殷商文化品牌为主脉,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华商之都、火文化、根亲文化、汉梁文化、伊尹文化、木兰文化等文旅品牌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正在着力构建以古都、古城为主体,以黄河故道生态旅游为依托的全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助力商丘文化发展强市建设,全力打造豫鲁苏皖旅游服务新中心,呈现出从“软实力”迈向“硬产业”的良好态势。

  商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名人众多。“文化基因”既是商丘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商丘塑造城市精神、培育城市气质、丰富城市内涵的重要优势。那么如何打造具有商丘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

  据介绍,该市以新阶段文旅新特征为遵循,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培育多元文旅业态。依托商丘丰厚的历史人文优势,持续打响“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品牌,构建起以古都、古城为主体的全域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强殷商文化之源的保护传承,推进古城修复保护和展示利用,保护固态、植入业态、构建生态,让古城里的文物、遗产、文字都活起来,让历史文物走进现实,映照未来。

  同时,整合文化资源,还原历史风貌,讲好商丘古城故事,精心编排演绎节目,设计制作剪纸等文创产品,吸引更多人走进千年古城,让商丘古城更有烟火气。大力实施文旅融合战略,强化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把商丘文化元素有效纳入旅游产品链,提升文创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殷商文化溯源之旅、至圣先贤文化研学之旅、古城遗迹寻根之旅等,推动文旅文创高质量融合发展。

  此外,该市还创新产业模式,主动出击开展市场化运作,通过招商的方式,积极与全国演艺机构多项目、多团队合作,更多的实景演出正在通过合作创新的模式把新体验带给观众;通过聘请专家进行文脉挖掘梳理,完善殷商文化、古城文化、忠烈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增加区域文化内涵及价值,以实景演出的形式将其全新呈现。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和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按照‘品牌化引领、产业化发展、项目化推动、精品化打造’的工作思路,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高质量、成支柱、起高峰。”商丘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专家点评

  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

  □商丘师范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商丘市国学文化促进会会长 李可亭

  河南是殷商文化的重要诞生地和活跃区,商丘是殷商文化的源头。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证实,商丘是商部族的起源地、中国商业的诞生地和商朝前期的都城,被称为“三商之源”。

  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经济常识》上册,在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中写道:“原始社会末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有个叫‘商’的部落,生产活动以畜牧业为主,因从事商品交换而颇有名气,所以别的部落把从事商品交换的人叫‘商人’,把交换的产品叫‘商品’”。把“商人”“商品”起源于商丘写进中学教材,既是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认识的深化,更是商丘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商族是一个频繁迁徙的民族,商都屡迁,史称“前八后五”。先商时期的八次迁都,都是围绕着亳(商丘)而行动,并且最后又都回到了亳地。商朝建立后的五迁,体现了殷商文化从商丘到郑州、再到安阳的流变过程。

  在商丘大地上,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多处殷商文化遗址,永城王油坊遗址距今4500年,被学术界统称为“河南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发现的宋国故城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在永城王庄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年代距今6500年,并且创造了当年发掘、当年申报、当年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奇迹。尽管黄河多次泛滥带来的大量泥沙将西周之前的遗址掩埋在10多米以下的地层,但有了目前的良好基础,我们相信,随着将来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汤都南亳遗址一定会被发现,商丘殷商文化探源工程的辉煌成果一定可以期待。

  殷商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先商和商朝前期,出现了契、阏伯、相土、王亥、商汤、伊尹等系列明君贤臣群像,呈现了重仁、重教、重义、重商、重廉、重自然的思想理念。契助禹治水、掌管教化,阏伯观星、安排农事,相土作乘马、王亥服牛、商汤网开三面、桑林祈雨,伊尹服侍帝王、发明烹饪汤药……呈现出丰富的殷商文化精神内涵,对周文化和后世儒家文化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当下,商丘加强殷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殷商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编辑:赵地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