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最新考古成果 沟通中原与南方 方城枢纽可追溯到夏代

2024-09-14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俯瞰八里桥遗址

  八里桥遗址出土的玉石和绿松石,祭祀用品表明当时社会出现了分化 制图/韩露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发布了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八里桥遗址位置关键、规模宏大、内涵丰富,文化面貌与夏代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高度一致,填补了夏王朝次级中心聚落研究的空白,该遗址是为二里头王都提供资源转运与控制的重要枢纽,为夏王朝南方重要的核心聚落。

  豫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二里头文化中心聚落

  八里桥遗址位于南阳市方城县,是一处大型环壕聚落,现存面积135万平方米,为豫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二里头文化中心聚落,时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至四期,距今3600~3500年。

  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支持下,2022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在八里桥遗址开展系统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八里桥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王豪告诉记者,该遗址为夏王朝区域政治中心,发现了夯土建筑基址、墙垣、环壕等遗迹,出土有玉器、绿松石嵌片和铸铜相关的遗物,文化面貌与二里头遗址保持高度一致,说明遗址所在的南阳盆地属于夏王朝的直接控制区,反映出夏王朝国家治理已出现都邑中心、区域中心和小型聚落等多层级结构。

  聚落呈“多网格”布局

  遗址内探明沟类遗存11处。这些沟类遗存纵横交错,规划有序,将南部区域分为相对完整的5个区块,呈现出与二里头遗址相似的“多网格”布局。

  遗址中大型夯土建筑集中分布区面积约4.8万平方米。夯土基址周围分布有形制规整的灰坑,出土较多完整陶器,以及涂朱石人头像、玉柄形器、绿松石等,时代与夯土基址一致,应当属于夯土建筑的祭祀坑。

  八里桥遗址发现有墙垣。墙垣遗存目前探明部分呈曲尺形,已探明南部长190米,推测东部总长至少可达到150米。墙垣主体宽4.5~5米,残高1.5米。墙垣底部发现两处人祭现象。

  此外,考古还发现有大面积灰黑土堆积,包含有较多碳粒、烧土颗粒和红烧土块,周围出土有铜炼渣与炉壁等冶铜遗存,预示着存在冶铸青铜器手工业的可能性。

  王豪表示,八里桥遗址功能区划完备,有夯土建筑区、手工业区、墙垣、道路等设施,并出土了玉器、卜骨、绿松石嵌片、冶铜遗存等高等级遗物,彰显出八里桥遗址较高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地位。

  重要资源转运与控制枢纽

  《水经注》记载:“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由此可见,春秋时期方城便是一座重要的枢纽。而在齐桓公时,屈完更是凭借方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逼退了齐国大军。

  不过,八里桥遗址的最新发现,让我们对方城的认识有了新的理解。

  “遗址形成于二里头文化二期,此时正是夏王朝开始对外扩张的关键时期。夏文化越过方城垭口进入南阳盆地,兴建一大批二里头文化聚落,并在垭口附近建立大型中心聚落。八里桥遗址用于对南方的控制,保障王都的安全,是夏王朝在关键时期关键节点设立的关键遗址。”王豪总结说,该区域是中原腹地和江汉平原的咽喉,保证着矿产资源进入王都的安全,是为二里头资源转运与控制的重要枢纽。(部分内容综合自新华社、河南日报)

编辑:赵地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