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信阳篇丨乡村和美产业兴

2024-09-14大河网-河南日报

商城田园美如画。 卜春昕 摄

光山县水稻机械化种植示范基地。 光山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丰收在望。 李代龙 摄

田间地里秋收忙。 向宣垣 摄

  □本报记者 刁良梓

  信阳是全国产粮大市、中原鱼米之乡,粮食总产占全省的近十分之一,是全省5个粮食总产超百亿斤的省辖市之一,优质水稻、弱筋小麦、油菜种植规模均居全省首位。

  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嘱托,因地制宜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新性开展“十百千万”工程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促进农民全面增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走出了一条具有信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田连阡陌涌“新”潮

  近日,走进位于罗山县高店乡的高标准农田,连片的稻田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调色盘,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沙沙作响,丰收的希望已悄然弥漫开来。成群的白鹭时而翱翔于蓝天,时而嬉戏于稻田,与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美景图。

  高店乡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为依托,整合重点村改造项目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创新推行“田村一体”新模式,打造绿色生态新产业,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实现了规模种植、稳产高产、绿色发展的新景象。

  “经过建设,我们乡10个村原本碎片化的耕地得到统一平整,进行了地力提升。”高店乡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完善路、渠、沟、塘、井建设,逐步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要求,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提高了产出效益、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

  不仅如此,高标准农田里的新质生产力处处涌动。在淮滨县芦集乡张楼村的高标准农田,通过水肥一体化和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实现了苗情、病情、虫情、墒情的实时监测报告和施肥、灌溉的远程自动控制,节水、节肥效果显著,农药使用量也下降了15%以上。

  这是信阳市通过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和美的生动画面。作为农业大市,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信阳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

  为破解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土地、资金、建设、运营等方面的一系列难题,信阳市委、市政府探索“投融建运管”一体化路径,创新提出政府保障支持、企业主导运营、农民参与收益的“三位一体”共富模式,先后招引多家国际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带动粮食产业升级,助推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地方、企业、农民合作共赢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路子。

  信阳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三位一体”共富模式的魅力,就在于实现了“三方共赢”。政府保障支持,引导实现“小田变大田”、农田水利工程“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农事服务一张网“全覆盖”。企业主导运营,参与规划建设,实施“六统一”(统一品种供应、测土配方施肥、植保服务、技术规范、保险理赔、收购加工)服务和智慧化服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形成节本增效“全链条”。而农民则从流转收益、托管降费、务工收入、经营收入等多环节,享受农业产业化“全红利”。

  建设高标准农田,保证有意愿种田的农民有田种和便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关键。信阳的经验是:以方便耕作和立地条件好为标准,划定自种区;以群众自愿流转和适宜规模种植为原则,规划经营区;以实施“六统一”和托管服务为路径,拓展协作区;以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大户和小农户,将小农户融入现代大农业发展格局,实现规模化运营,形成规模优势。

  截至2023年年底,信阳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35万亩,占全市现有耕地面积的79%,有效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

  “千万工程”促振兴

  初秋时节,潢川县隆古乡张庄村的荷塘内一片澄碧,成了游客拍照打卡地,当地农民也将迎来一年的采莲季。

  近年来,张庄村充分发挥南靠老龙埂水库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业,建设集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大力发展荷莲特色产业,现已建成3公里荷花景观带,莲子种植面积1070余亩。

  荷塘不仅给张庄村带来了美景、带来了游客,更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从2021年起,信阳市以“五个振兴”协同发展为目标,以产业就业增收为核心,以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为抓手,以深化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以“王”字形治理架构为保障,创新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信阳千方百计发展乡村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大做“土特产”文章,让农民在产业链上增收。市级层面围绕茶叶、油茶等明确“6+6”(6个涉农主导产业+6个涉农特色产业)产业发展布局,各地结合实际选准产业主攻方向,发展“1个农业主导产业+N个农业特色产业”,全市共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40万亩,获评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359个,入选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叫响了“食尚信阳,道地食材”品牌。同时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推行“土地流转+农田整治+订单生产+精深加工”,建设更多的丰产田、富农田。

  创新驱动,破题探路。针对资金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信阳推动各县区因地制宜运用好“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新模式。罗山县成立何家冲景区管理公司作为运营团队,投资5640万元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年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实现经营性收入超过150万元。浉河区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和环湖路提质改造工程捆绑运营,实现自平衡,融资上亿元,把沿路乡村建成茶乡网红打卡地,既拓宽了乡村公路管护资金来源,又保证了集体收益分红。信阳市依托振兴乡村平台公司实施“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保险公司+种田能手”的土地托管模式,让农户不仅有保底收入,还能享受二次分红。

  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如今,在信阳广大乡村,人们正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用美丽乡村点亮美好生活。

  乡村容颜带“滤镜”

  从信阳市区出发,不到30分钟车程,就来到位于平桥区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郝堂。这个被誉为“画家画出的小山村”的村庄,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村内小桥流水,清一色白墙黛瓦,远远望去宛若一幅绝美山居图。

  近年来,郝堂村坚持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村庄肌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实施乡村建设,让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偏远村落成为网红打卡村,奏响了一曲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交响乐。

  信阳市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信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既要实现人居环境大变样,又要通过环境改善激活乡村经济,努力探索革命老区实现“两个更好”的信阳经验。

  为让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内外兼修,信阳坚持生态宜居与乡风文明一起抓,既要美“面子”,更要美“里子”,让“面子”与“里子”实现双向奔赴。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四精”理念,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建制村100%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超60%的村建成寄送物流平台。大力整治“六乱”、开展“六清”,全域实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三项重点任务,紧扣“干净、整齐、有序、美丽”八字诀,统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整体环境干干净净、房前屋后整整齐齐、乡村治理规范有序。同时,推进移风易俗,赋予文明村镇四项、文明户五项优惠政策,让“有德者有得”,全市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占比达到93.5%,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71%,均居全省前列。

  来到信阳农村,您会惊奇地发现,豫南民居典雅大气,柏油路平坦宽敞,村庄洁净敞亮,在青山绿水掩映下,随手一拍,即是绝美“大片”。这样的乡村美景,离不开信阳市委、市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上的持续投入。相关数据显示,近5年来,全市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4800公里,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路1000公里,潢川县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累计开通农村4G和5G站点9611个,建设农村家庭宽带端口144.7万个……2022年,信阳市成功入选河南省美丽乡村示范市试点名单。

  美丽乡村要建好,更要管好。信阳市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农村公益岗作用,使监测对象通过劳动获得稳定收入,有效解决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管护难题”的长效机制。商城县鄢岗镇采取“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模式,探索“生态+旅游”的绿色发展路径,统筹42个公益岗,发动乡贤和志愿服务力量,形成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有效合力,保障人居环境常态化保洁。息县因地制宜,建立一整套工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公益性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让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

  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在绿水青山间,信阳正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绚丽篇章。

编辑:谭敏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