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千万工程”在俺村丨丰收节一起听听河南老乡的乡村振兴故事

2024-09-22大河网

大河网讯 (记者 宋向乐 贺志泉)今天(9月22日),我们迎来了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五谷丰登,穰穰满家,满心欢喜庆丰收之际,我们将镜头推向5个河南乡村振兴领头人,他们将“千万工程”活学活用在村庄发展中,或返乡创业、或埋头苦干、或转型创新、或带领致富,丰收的果实离不开每个劳动者流下的汗水。来,一起听他们的故事——

孙中岭和村民们在大棚里查看蔬菜长势。

“乡谣农场”里长出大梦想

中牟县官渡镇孙庄村,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野上,一座以绿色生态蔬菜种植为主的现代化农场——“乡谣农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座农场不仅是河南省“三品一标”绿色食品示范基地,更是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色希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走进“乡谣农场”,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农场内的蔬果种类丰富,翠绿带刺的黄瓜、酸甜多汁的番茄、色彩斑斓的彩椒、青翠碧绿的生菜……新鲜的蔬果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采摘,更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村支书孙中岭是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2011年担任村支书后,面对当时村里的落后状况,带领全村群众找原因、寻对策、补短板。如今,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农业蓬勃发展,村民的收入逐年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同时,村里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孙中岭看来,“千万工程”不仅是一项庞大的建设工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

“要学习‘千万工程’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在浙江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无数创新的做法和模式。正是因为他们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够开创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这告诉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

赵德平在教村民们种植技术。

返乡种葡萄,80后新农人真拼

“你们看,这个枝剪的程度,像你们女的留三指就行,女的三指基本上就是5厘米。”4月22日,濮阳县五星乡葡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省人大代表赵德平正在向村民传授葡萄剪枝的技巧。赵德平边比画,边用手机将位置拍下来,“这个还得发到微信群里,让大伙一块看着学习”。

1981年出生的赵德平和所有乡村孩子一样是在地里长大的,从小就热爱这片土地。上学期间,赵德平利用所学让老家二十多个村子的盐碱地得到了改良治愈,小小的成就感更加坚定了他用科学技术改变农民命运的决心。

依托“千万工程”的支持,赵德平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2020年,他成立了“河南濮阳葡樱种植有限公司”,投资1260余万元建设的河南濮阳葡樱生态园(一期),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在他的带领下,当地农户们不断改进种植技术,通过精细化管理让葡萄品质和产量越来越高,每亩收入7万元以上,打破了豫北地区种不出好葡萄的传统思维。为帮助更多家乡的年轻人成功创业,濮阳县五星乡成立乡贤创业孵化园,赵德平主动请缨当乡贤创业孵化园的老师,为乡域内村干部和有返乡意愿的在外乡贤提供创业热土,免费授课,互相分享经验。

如今,当地已经有近百户村民开始种植葡萄,一起创收致富。

兴源铺村的绿色产业园。

迁出“危险区”搬进“幸福里”

兴源铺村位于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煤矿采矿沉陷区,由于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村庄内许多房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塌陷现象,成为危房,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刻受到威胁。为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村庄搬迁显得刻不容缓。

走在老村,不时能看到破败危房的残垣断壁。

“都想早点搬到新村呢,想想就开心。”“你看老村这到处都是危房,不安全,路也不行。新村道路宽敞,广场也大,我都去看过好几次了。”

和村民闲聊中,省人大代表、兴源铺村党支部书记刁明安说, “2015年我们开始筹备搬迁事项。当时两个村民组304户约1200余人需要搬迁”,在建安区党委政府指导下,搬迁工作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

为了确保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当地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协调搬迁过程中的各项事宜。工作小组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了多次深入座谈,就搬迁方案、安置点选址、村民安置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和协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搬迁方案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大家一直关心的搬迁新居进展如何?剩余的5个组什么时候能搬新居?记者来到兴源铺村所属的绍李新村一探究竟。

“咱老农民现在也能住上这亮堂房子,还有啥不知足的。”69岁的李学长在新村开了家超市,提起现在过的日子笑得合不拢嘴。

陈静晓正在给合作社的村民发钱。

“牧羊女”的乡村振兴之舞

几十年前电影《少林寺》让《牧羊曲》传唱天下。如今在洛阳嵩县,省人大代表陈静晓通过“菊花羊”养殖、中药材和牧草种植、纯羊粪有机肥、豫西脂尾羊稀有品种保护,以及即将投产的屠宰冷链一体化等项目,正带领当地群众跳一曲乡村振兴之舞。

2013年,陈静晓注册成立养殖合作社,以草药羊养殖为主要业务。陈静晓的养殖梦,就从第一批的70只羊开始。

“羊舍里的羊,她去瞅一眼,就能看出有啥毛病!”村民说得一点不夸张,更让他们感到稀奇的是,陈静晓将当地多种有益于羊生长的野菊花、板蓝根等中草药按比例添加到饲草中,并定期饲喂一些时令瓜果蔬菜,增强羊的抗病能力,这样养殖出的羊,营养更丰富,质量更安全,风味更独特,已经推向市场,很受消费者欢迎,价格也比普通羊每斤高出1.5元。

2019年,陈静晓开始拓宽产业链条,发展有机肥项目,将羊粪变废为宝。5年来陈静晓的企业共收集畜禽粪污30万立方,带动五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增收50多万元,使16个乡镇养殖户实现了多重增收。

采访中,陈静晓还聊起了主动承担起保护濒临灭绝稀有品种“豫西脂尾羊”的重担,为保护“脂尾羊”建立原种保种场,并对豫西脂尾羊种群进行保种和扩繁一事。

“通过4年的努力,我们投入350余万元将脂尾羊扩繁到了478只,目前占到了全国的80%左右。我们还被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河南省豫西脂尾羊原种保护场》,与洛阳市农委、嵩县人民政府签订保种协议,豫西脂尾羊地理标志也正在申请中。”

苗振宇正在传授技术。

一朵小菊花,富农大产业

从2013年与菊结缘开始网上售卖的个体户,到如今成为集种植、造型生产、产品深加工和设计布展等多形态发展的新型企业,1989年出生的省人大代表、开封市盛开菊业总经理苗振宇用小菊花做起大文章,菊文化和菊产业协同发展,小菊花逐渐“长”成了大产业。

开封孕育承载了黄河文化、宋文化、大运河文化以及焦裕禄精神等红色文化,而自 1983 年举办首届菊花花会以来,菊花和菊花文化节已逐渐成为开封联通世界的又一扇大门,见证着开封改革开放开新局的生动实践。

在开封,菊花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效益越来越好,并且有力带动了农业、文旅、餐饮等产业的发展。

“要让菊花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现菊花跨产业融合。”作为省人大代表,苗振宇几乎每年都会提与开封菊花有关的议案。

现如今,开封菊花和菊花文化节作为开封一张响亮的“名片”,在丰富人们生活、建设美丽中国、畅游老家河南、助推开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多年来的发展,苗振宇感慨,他的成功离不开父老乡亲的帮助。吃水不忘挖井人,苗振宇也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回报着他们:在盛开菊业,每年最忙的时候,周边村庄500多人在这里打工。

“俺家就是这本村的,也照顾地了,也照顾家了,也挣钱了”“我们也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挣钱,一天200块钱,工资就不算低了”“跟着苗总干,有奔头”……村民们的声音是最好的成绩单。

在苗振宇的带领下,企业以现代化农业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不断深挖菊花产业,延长产业链,向农民传授相关技术并带动农户共同加入菊花产业之中,实现了“一朵小菊花,富农大产业”。

…… ……

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正是有万千孙中岭这样的带头人,好政策才能扎进泥土里,才能真正带领村民们富起来。他们在河南的乡村振兴事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示范引领、市场拓展、乡村治理等多种方式,为河南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让承载着乡愁的乡村变得越来越富有和美丽。

编辑:张龙(小)  审核 :赵汉青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