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南阳篇丨深化“五提” 塑造竞争新优势

2024-09-23大河网-河南日报

①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李栀子 摄

②西峡县五里桥镇前营村村民享受休闲时光。 张峰 摄

③师生徜徉于南阳月季博览园。 李栀子 摄

淅川县邹庄移民新村。 张峰 摄

宛西制药生产线。 张峰 摄

  “五聚五提”的提出,是对南阳当前发展形势的精准把握,更是对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划。南阳将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领域,提升发展质量。

  其中,“五提”为全面提升城乡发展、改革开放、营商环境、要素保障、民生改善五项重点工作水平。这五个方面的提升,是南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南阳全面振兴的坚实支撑。

  下好城乡共融“一盘棋”

  □本报记者 孟向东 王娟

  眼下正是果蔬成熟的季节,9月19日,在方城县博望镇万亩张骞葡萄园区里,银白色的T形温棚一望无际,淡紫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

  葡萄园吸引了许多游客驾车前来采摘。该镇李良庄村网络达人罗静一边直播一边向游客介绍:“这个葡萄新品种叫‘妮娜皇后’,肉质细腻脆嫩、香味浓郁……”

  李良庄村党支部书记张瑞旺说:“俺村今年种了2700亩葡萄,其中‘妮娜皇后’和‘金手指’等品种有600亩,仅葡萄一项产业,村民每年人均增加收入3万元。”

  广袤乡村是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潜力和优势所在。南阳市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抓住产业和建设“两个关键”,聚焦花、药、果、菌、茶、肉、蛋、奶等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积极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打造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南阳做大做优中心城区。南阳市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充分发挥“九山八河”的独特优势,突出白河“一河两岸”携河发展,统筹新城老城功能互补、协调联动,以高水平规划引领中心崛起。提升城市品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有序打通“断头路”、整治易涝点、翻新破损路,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明线入地、“双违”整治、垃圾污水处理、智慧城市建设等,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全龄友好社区、青年友好型城市,吸引各类人群尤其是年轻人到南阳就业创业,不断壮大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推动中心城区“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乡村全面振兴,南阳市正激发振兴活力,下好城乡共融“一盘棋”。

  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司马连竹

  近年来,南阳市不断深化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较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一批改革事项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不断激发和催生出发展新活力。

  优化发展环境,南阳找准抓手,以“放管服效”改革促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南阳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位居全省前三。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新增经营主体12.6万户,总量达108.1万户,成为全省第二个经营主体超百万户的省辖市。

  以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服务机制为目标,南阳将市本级2085项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办理时间全部压减至1个工作日,实现全省最优;全市3588个事项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免证可办”;交通运输领域全省首创“无感审批”,实现“智能办”;以“宛美”系列政务服务品牌创建为引领,初步形成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品牌矩阵;在全省率先完成经营主体身份码(企业码)全国试点改革……

  从去年起,南阳将全市开发区整合为15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1个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积极推动“三化三制”改革,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用好开发区平台,集中政策资源为优势产业赋能增效,一流产业生态正在形成:数字光电等9个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到1400亿元、840亿元、780亿元。

  民生领域改革多点突破,入学难、看病难、停车难等顽疾逐步破解;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持续深入,“一河一策一图”经验被生态环境部推广;市县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顺利完成……

  观念一变天地宽。干部思想观念作风转变,是南阳发展的最大内生动力。

  当前,南阳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干部群众“五聚五提”向新转变,聚焦、提升产业升级、城市建设、营商环境、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要求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求发展,在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过程中强基铸魂,坚定不移走好“建强副中心、打造增长极、奔向新辉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营商环境厚植投资兴业沃土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曾倩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

  日前,为深入推进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领域重大风险,维护劳动关系和谐,镇平县工商联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正式成立,将劳资纠纷化解端口进一步前移。这也是南阳市全力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的一个缩影。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近年来,南阳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全市各个层面都跑起来、动起来、冲起来:旗帜鲜明整治顽瘴痼疾,强力推进干部作风问题专项整治,曝光了一批负面典型,形成了强力震慑;软硬并重攻坚突破,改造550个老旧小区,建成滨河大道、白河大道下穿隧道,打通12条断头路;对标全国先进争创一流,每年一个版本迭代升级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方案,省评27个一级指标,22个处于优秀等次、5个良好,其中4个单项指标全省第一……

  3个案例成功入选全国优化产业营商环境先进典范,入选数量全省第一;不动产登记实现117项业务1个工作日办结……城市“颜值”高、活力足、功能强、产业兴、人才旺,让南阳的营商环境美誉度不断提升。“现在去大厅办事,花的时间少了、跑的路少了、交的材料少了。服务效率越来越高,一些项目实现3个月建成投产,跑出了项目建设‘加速度’。”不少企业家为南阳的营商环境点赞。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南阳全市上下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过硬的作风,铁腕优化、依法优化、精准优化、全民优化,真正把南阳打造成为要素集聚的“磁场”、企业壮大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现代化治理的“样板”。

  打好要素保障“组合拳”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本报通讯员 郭亚楠

  近日,位于南召县的绿色建材园区施工现场,工人正在进行幕墙施工、装饰装修,机电安装也在同步进行。据了解,该园区总投资约50亿元,分三期实施建设。园区围绕打造饰面石材全产业链、按照“一矿一园一总部基地”的发展布局,采用“园区+光伏”模式,以产品高端化、多元化、绿色低碳化为目标,构建产业集群,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计划在5年内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工业产值20亿元,带动就业6000人以上。

  今年以来,南阳市全面提升要素资源保障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千方百计提高能源、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水平,赋能高质量发展。

  增创能源优势。以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和新能源应用示范市为目标,积极拓展储能、动力电池、充换电基础设施、智能微网、虚拟电厂等应用,加快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力争3—5年内形成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构建“风光水火”“源网荷储”一体化大能源保障体系,打造“双千万”千瓦级综合能源基地。

  引聚金融活水。坚定不移扩大供给,运用好各种结构化货币政策工具,强力推进“招金入宛”,聚力做好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大证券、金融租赁、信托、保理公司等招引力度,重抓企业上市和上市企业再融资,力争今年新增社会融资1000亿元。

  做活土地文章。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度体检、五年评估为契机,及时优化调整城镇开发边界,更好保障发展用地需求。大力开展低效闲置用地盘活利用,加大土地收储报批力度,全面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健全“弹性出让”方式。

  打造成本洼地。通过加强运营管理、提高保障供应水平等措施,坚决把各类要素成本降下来。

  聚力民生实事增进百姓福祉

  □本报记者 孟向东 王娟

  8月初,南阳市卧龙区首家24小时工会智能化“零工驿站”在豫晖零工市场建成投入使用。该驿站聚焦职工群众就业创业需求,以“爱心驿站+零工市场”服务模式,让职工群众既可休息歇脚,又可求职就业。

  “零工驿站”安装了24小时智能门禁系统、可视监控系统等,扫码登记后,户外劳动者刷脸就能进入工会驿站,实现为职工服务24小时“不打烊”。驿站聚焦职工就业需求,整合人社部门、零工市场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功能互补,为职工群众提供创业指导、就业帮扶、技术培训等服务。

  “小驿站”服务职工零距离。据介绍,该驿站将常态化开展“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卧龙”活动,通过定期更新用工、求职信息,举办招聘会、直播带岗等形式,将就业服务延伸到职工群众“家门口”。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南阳持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困难家庭等重点群体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完善返乡创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

  南阳市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努力让群众生活更舒心、更便捷、更有安全感。

  为办好民生实事,南阳坚持每年拿出80%以上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紧盯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重点领域,梳理年度重点事项,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群众在发展中得到实惠、看到变化、见到成效。

  与此同时,南阳市完善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工作,健全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编辑:赵地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