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郑州篇丨改革激活发展力

2024-10-01大河网-河南日报

郑州市政务服务办事大厅,群众正在有序办事。 郑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供图

在郑州市高新区的郑州市首个科创金融服务港湾,银行机构工作人员为企业用户提供一站式政务+金融服务。 郑州市委金融委办公室供图

  核心提示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郑州市持之以恒促改革强创新,围绕关键领域的急难愁盼,准确把握“破”与“立”的辩证关系,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敢于创新、大胆探索,以点破面带动整体跃升,以守正创新之姿推动改革发展行稳致远。

  极简审批提升办事效率

  □本报记者 王冰珂

  近日,在郑州市政务服务办事大厅,郑州高新区市民牛先生一趟便办完了房贷商转公业务。“从朋友那里听说后,立马按照清单准备了材料,来到这里后有工作人员引导,半个小时就办完了,每月还款压力变小了。”牛先生开心地说。

  公积金“刷脸秒办”是郑州市“一件事一次办”的持续深化。该市注重数字赋能,上线运行教育入学、退休、开具完税证明、小微企业融资等“一件事”事项,强化跟踪研判、流程优化、材料精简、数据共享,业务涵盖企业开办到注销、人口出生到身后全生命周期。

  目前,2912项政务服务事项和“一件事”实现“掌上办、一次办”,申请材料压减率达58.7%,办理时限压缩率达87.8%,跑动次数压减率达82.8%,累计办理800余万件。特别是公积金提取、青年人才生活补贴等领域325项高频事项实现“零材料、刷脸办”,大幅提升了办事效率。

  郑州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扎实推进“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改革,聚焦企业群众“急难愁盼”,进一步精简材料、压缩环节、整合事项、优化流程、共享数据、压减时限,久久为功结出了累累硕果。

  聚焦教育、社保、医疗和企业登记、经营许可办理等高频领域,郑州市推动行政审批由“简化”向“极简”转变,累计实现504项事项申请材料、电子证照免于提交,凡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一律免于提交,系统能够获取电子证照的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

  此外,郑州市还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联席会议、集中会商、跟踪督办等问题发现解决机制;组织开展“政务服务进企业”活动,上门送政策、送服务、听诉求;依托市、县(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建立帮办代办服务体系,推动服务从“窗口”走进企业群众“心口”。

  2023年,郑州市“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实践入选全国智慧城市运营典型案例,市“亲情在线”平台、高新区“无事不扰、有事快办”等2个经验做法入选全国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双十百千”工程典型经验案例,在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跻身全国重点城市第一方阵。

  施策楼市助力安居

  □本报记者 祁道鹏

  “只需添一小笔资金,小房换大房,周期短、可选的新房也多。”今年8月份,家住金水区南阳路的叶先生通过郑州住房“以旧换新”政策,换购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大三居,“与城发安居公司达成协议后,流程很顺畅,评估的价格也反映真实市场水平。”

  打通一手、二手住房置换链条,激活存量住房市场,叶先生的切身感受,是郑州创新施策,撬动房地产市场向好发展的真实写照。

  房地产业事关千家万户。今年以来,郑州市面对房地产市场供求新变化、新形势,立足房地产市场实际,着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围绕“促消费、消存量、稳预期”,多措并举、因城施策,聚焦满足群众住房需求,有效化解房地产项目风险,维护购房者合法权益,有力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持续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在供给端,聚焦打好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攻坚战,试点探索“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银行一审计一法官”处置模式并向全国推广,切实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贷款,引导国资平台回购市场上去化慢、去化难度较大的存量住房,将其改造成保障性租赁住房,最大限度满足青年群体住房需求。

  在需求端,在郑州主城八区全面铺开住房“以旧换新”,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匹配以逐步形成住房一、二级市场联动与梯次消费效应;着力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持续做好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供给,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启“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配售交付;全面启动市直公积金“商转公”办理,最高贷款额度调整至130万元,同时响应央行楼市新政,下调房贷利率等,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多维度满足不同类型的合理住房需求。

  精准施策,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截至9月28日,郑州已有188个项目进入“白名单”,各家银行累计授信167个项目共603.44亿元,对其中141个项目投放302.41亿元;保障性住房方面,已累计筹建人才公寓项目113个共750万平方米,首批3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1099套房源已完成登记、选房;围绕存量房“以旧换新”,郑州已完成新建商品住房认购及网签4200余套。

  科技金融赋能创新郑州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齐亚琼

  “939939、939988、941599……这里跳动的数字,每3秒刷新一次,勾勒出平台注册用户平稳增长的曲线。”北大深圳研究院研究员、郑州郑好融征信服务公司总经理王刚指着线上“郑好融”普惠科创金融服务平台的数据介绍。

  为破解郑州市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和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贷款难、成本高”问题,市委、市政府汇聚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合力打造了线上“郑好融”普惠科创金融服务平台,同步在开发区、县(市、区)建立百余家线下“郑好融”金融服务港湾,打造郑州市“线上+线下”普惠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平台、港湾齐发力,普惠金融开新局。据该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郑好融”平台入驻企业(含个体工商户)94.31万户,占郑州市经营主体的52.39%;入驻金融机构113家,上线各类金融产品251款;郑州市535家银行支行、1422名客户经理入驻平台开展金融服务,解决融资需求超3万笔,实现授信金额493.77亿元。

  成立不足两年,“郑好融”何以能?锁定一家企业,几秒内就能一键生成企业综合评价“画像”,包括基本信息、经营能力评估、创新能力评估、合同履约风险、投融资风险、财务分析等信息要素。智能画像不仅是科创企业融资的“王牌”,还是各大银行放贷的“底牌”。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科技金融活水“敢贷”“愿贷”,郑州市还专门设置了5亿元规模的“郑好融”风险分担补偿资金池,联合金融机构打造“郑好贷”信用贷款产品,上线仅半年完成授信近10亿元。

  借助更科学的企业画像,引导和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郑州市委金融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打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2023年郑州市依托各县(市、区)银行基层网点,设立了111家金融服务港湾,以金融之举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做深做细“科技金融大文章”。

  近年来,郑州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一体推进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

  郑州经济破浪前行,科技金融鼓帆奋进。作为科技金融服务科创企业的“练兵场”,郑州市首个科创金融服务港湾设立于郑州高新区,中国建设银行科技支行行长邵庚云介绍,“郑好融”线下服务港湾布设金融服务港湾专属洽谈区、智慧政务专区等相关硬件设施,为周边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政务+金融服务。

  一端为科创型企业筑桥,一端与银行机构依傍互动,以“郑好融”为载体,科技金融以金融“活水”浇灌科技创新沃土,赋能郑州产业发展含“新”量。郑州融添动能,以融聚新。

  医保治理 呵护群众幸福

  □本报记者 王冰珂

  9月14日,记者从郑州市医保局获悉,其依托医保大数据反欺诈平台累计上线11个子系统,构建高频就诊等10个反欺诈模型,实现对违规违法对象、行为的精准捕捉、线索放大和团伙打击。

  与医保智慧监管同步,郑州还将定点医疗机构划分为4个片区,分为一般监管、重点监管、提级监管、驻点监管,按照3个梯队整合监管稽核队伍,分批分阶段实施监管检查,形成重点突破、排查整治和全面规范“三位一体”的日常监管体系。

  郑州市基本医保参保961.58万人,如何让医保基金管理更加高效?近年来,该市全面深化医保领域改革,通过支持中医传承创新发展、深化支付方式改革、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完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等措施,不断提升医保治理现代化成效。

  率先探索“中医日间病房”治疗模式,首批确定39个病种、11家医疗机构医保结算试点;集采药品耗材,为医疗机构节省资金;2024年度开展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价,调高209项、调降45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同时,全面统一普通病房床位费,实现了县级医疗服务价格统一;公立医疗机构单颗常规种植牙医疗服务价格平均降幅超过50%……一系列改革举措,实现了医保基金提质效、参保患者减负担、医疗机构得发展。

  刘先生是一名残疾人,申请退休时发现单位未正常缴纳医保,如今身患中风。郑州市医保局了解情况后,迅速完成稽核查证,并联合税务部门上门办理了医保退休和补缴业务,让其安心住院治疗。

  “医保无忧”是郑州解决群众医保难题的又一创新。该市通过17个办事大厅、211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3122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网点、192个“郑州医疗保障服务站”,科学构建医保便民“就近办”体系,推动线下办事“只进一门”,医保服务精准直达。

  线上,郑州依托网上办事大厅和“豫事办”“郑好办”、支付宝、微信等平台,优化定点事务“一网通办”系统,开发医保服务“电子地图”,构建精准、智能、高效的医保业务便捷通道和高清导航服务系统,日均访问量突破1万人次,助推便民就医少跑腿。

  此外,郑州市实行门诊慢特病全程全域网办,时限由最长60天降为1天;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服务模式,将每月的业务经办期延长4天;开设“医保无忧”窗口,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兜底服务”;取消省内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在全省率先实现“就医无异地”。2023年,全市累计支付医保待遇5254.26万人次、206.02亿元。

编辑:赵地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