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这场动植物考古学学术盛宴,为什么让“考古老兵”感到惊喜

2024-10-21大河网

大河网讯 10月21日,2024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动物考古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植物考古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开幕。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复旦大学、郑州大学、兰州大学等8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60余位代表济济一堂,在交流中碰撞思想,于沟通中凝聚共识。

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办。

这场会议为什么选在河南?

记者了解到,本次会议的主旨,是加强我国动植物考古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该领域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的创新与发展,进而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力量。

那么,这场会议的举办地为什么选择在河南?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地方,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项目研究的重镇。”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在大会开幕式致辞时表示,正是因为河南在中华文明诞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河南考古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在王巍看来,河南科技考古研究力量在全国省级考古单位中处于前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动物考古实验室发展迅速,现生动物骨骼比较标本库已有动物种类500多种6000余具,目前是我国动物考古方面收集家养动物标本最多的实验室,并建成“动物考古标本数据库”共享平台。

此外,植物考古与寄生物考古实验室初步建立起现生植物种子标本库,拥有现生植物种子标本1200余种。稳定同位素实验室已完成多处遗址500余例人骨和动物骨骼的分析,部分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一场动植物考古学学术盛宴

这是一场学术的盛宴。在各个分会场上,专家学者们展示分享自己进行动植物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4400年前青藏高原本土渔猎人群开启定居化进程”“地质学与考古学的交叉”“陕西关中地区秦汉时期珍禽异兽研究——以霸陵外藏坑出土动物骨骼研究为例”“青藏高原农业的起源、传播和影响”“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家养动物起源与扩散的古DNA研究”……

据了解,本次大会共设置了三个分会场,将安排94场专题报告和41个海报展讲,为与会者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展示平台。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动植物考古学理论和基础研究、新技术应用、新发现、农业与社会复杂化、稳定同位素研究、古DNA研究等多个议题。

“大概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做动植物考古的只有寥寥数人。但是现在,专职做动植物考古的工作人员有150人左右,还有正在上学的学生。这个发展速度,让我这个‘考古老兵’感到心里头很惊喜。”在开幕式上,王巍感慨万千地说。

在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大学教授靳桂云看来,正是在前人奠定的基础上,中国的动植物考古研究近年来飞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浏览了这次会议报告的手册,发现来自全国各个单位的专家学者们都带来了精彩的研究成果,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靳桂云表示,我们有足够丰富的材料复原古代人类与动物和植物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而丰富我们对中华古老文明的理解,并向国际学术界介绍、阐明关于中国的历史、当代与未来的认识。

围绕多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大河网记者了解到,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多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在动植物考古学理论和基础研究方面,与会专家将从动植物遗存的研究角度探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区域生计方式与资源利用、农业与复杂社会、理论技术与方法等多个议题。

在动物考古报告中,与会学者除了对传统家养动物的研究外,还有学者另辟蹊径对扭蚌、丽蚌、贝饰、肉食资源消费、祭祀用牲、制骨作坊出土骨料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植物考古报告中,与会学者将围绕粟黍的起源及传播、水稻种植及传播、稻田管理的杂草功能、药材功能、亚麻的利用等进行讨论交流。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专家们将展示近年来在动植物考古学中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古DNA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揭示古代动植物资源的利用方式、传播路径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稳定同位素报告中,复旦大学胡耀武教授将从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方面对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进行阐释。与会学者从稳定同位素分析角度解读先民的饲养策略及生业模式。

在古DNA分析报告中,吉林大学的蔡大伟教授将从古DAN研究角度对我国家养动物起源及扩散进行解读。与会学者将分享讨论家猫、古代马、古代猪、古代山羊、古代家犬、全新世圣水牛的遗传信息研究的最新成果。(李东宝)

编辑:路娇  审核 :王世洋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