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现场听考古介绍、喝考古咖啡、体验考古工具……古国时代的绝唱 “活”起来了

2024-11-14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玉蚕

考古爱好者近距离感受考古现场

考古人员讲解发掘成果

双槐树遗址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文 受访者供图

  5300年前,河南巩义河洛镇双槐树遗址上的先民,开辟出当时中原地区最大的聚落。驻足遗址制高点,放眼望去,北邻黄河故道,南倚嵩山、青龙山、五指岭、伏羲山屏障,西边有清澈的伊水、洛水一同汇入黄河,浩荡东去。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博大玄奥的中国哲学长河,在这片热土上奔流不息。

  自2013年起,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双槐树遗址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确认遗址现存面积约117万平方米,重点发掘4000余平方米。这里就是河洛古国的都邑,曾管辖着远近大大小小的聚落。

  穿越千年的“河洛古国”

  双槐树遗址是我国仰韶文化中晚期考古的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被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先后被评为“2020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文化学者阎铁成认为,郑州双槐树遗址以庞大的规模、天人合一的气度、社会新秩序的创立,成为古国时代的绝唱。

  遗址的三重环壕,显示出聚落布局上的高规格和整体规划,是早期都邑城市形态的源头和肇端;带有围墙和瓮城结构的中心居址表明权力和秩序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都邑建制中最为重要的“建中立极”规划理念已经萌芽;“一门三道”结构,开创了高级别国家礼仪建筑的特殊造型,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民族经典思想;牙雕蚕与青台、汪沟等聚落发现的丝绸实物相互呼应,奠定了中华古代社会农桑并重的底色。

  以双槐树为代表的“河洛古国”文明形态,明确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至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求“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穿越千年的“河洛古国”,闪耀着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光,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熠熠生辉。

  让古国活起来、焕新生

  在2024国际古迹遗址日世界文化遗产主场活动上,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曾表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是目的,传承才是。过去我们立足把考古遗址保起来、美起来,今天我们要让它活起来,活在现实生活中。”

  从2023年开始,巩义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就开始走上了对外开放的道路。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吸引众多考古爱好者走进考古发掘现场,探寻华夏之源,寻迹丝绸之源。

  在考古现场,不仅有考古人员讲解发掘成果,还提供“考古咖啡”、印章打卡、考古工具体验等。曾经神秘且“门禁森严”的考古遗址也新潮、鲜活起来。

  8月3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了《双槐树遗址保护条例》,已于10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对“推动遗址资源活化利用”作了具体规定:郑州市、巩义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双槐树遗址的科学研究和阐释,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等深入挖掘遗址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鼓励利用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等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研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巩义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多元运营机制,推进双槐树遗址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发展遗址特色文旅文创产业,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广大公众。

  为进一步强化双槐树遗址的展示利用,巩义市启动了双槐树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该遗址公园核心区(一期)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约5.25亿元,主要以双槐树遗址本体保护展示为核心开展工作,目前已完成用地预审、可研、项目立项等前期手续。

编辑:陈梦伊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