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艺讲好中华文明源头的故事:“诗词艺术与中国故事”浸润书香校园
大河网讯 11月14日,河南省文联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杨诚勇来到河南大学郑州校区,在友兰学堂作了一场题为“诗词艺术与中国故事”的学术报告,对古典诗词和当代文化建设、文化传播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度剖析,内容高屋建瓴、意蕴深刻,讲解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受到河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据介绍,本次报告是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用文艺讲好中华文明源头的故事”系列讲座之一,由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高级编辑、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赵慎珠,新闻与传播学院书记乔世豪,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鹏飞等参加活动,讲座由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栗江豪主持。
何为文化高峰?在杨诚勇看来,起码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大批彪炳史册、闻名遐迩的经典作家;第二要有大量传世不衰、灿若繁星的经典作品;第三,这些作家和作品要达到国际视野,举世公认。
“按照这样的标准看,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个时期是符合的:一是春秋战国,二是唐代,三是宋代。”杨诚勇说,春秋战国时的文化高度主要体现在思想哲学方面,文学艺术更多体现出的是功能性,那么,历史上真正的文化高峰、文学高峰就是唐代和宋代了,所以,构建中华文化的新高峰应当比照唐宋,而唐宋的代表作品就是唐诗宋词。“可见,了解诗词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才能找到构筑中华文化新高峰的源代码。”他说。
谈到诗词传播的广泛性和影响力,杨诚勇认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随手一翻就是优秀的诗词,中国早在18世纪引进到法国的作品《赵氏孤儿》(法译改编版叫《中国孤儿》),就是从元曲来的,也属于诗歌范畴,前一段爆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中,作为其亮点之一的陕北说书,也是诗的语言和节奏。此外,今天所有的成语、格言也都和古典诗词脱不了关系。
关于唐诗宋词区别于现代诗的关键密码,杨诚勇认为,在于声韵与格律。中国古典学的研究,遵循“入乎小学,参稽西学,出乎大学”的进路,而声韵和格律,应是小学的基础内容。他详细辨析了礼乐、文字、文笔、风雅、语言、声音等词汇的内涵,强调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是学习中国文化应当首要研读的基础学科,只有学好这些,才能在语言文字、文本文献史料等方面打下坚实的根底。
那么,唐诗宋词最重要的特点在哪儿呢?杨诚勇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对称性,也叫对仗、对偶,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文字中的呈现,比如一阴一阳、一内一外、一上一下、一方一圆等等。第二是具备了声韵。格律诗人应当充分地掌握这种语言的密码,因为“一句聱牙,俾听者耳中生棘;数言清亮,使观者倦处生神”。用不同的声韵,文字的感召力也不一样,激越时,温情时,哀伤时,用的韵截然不同,所以写诗词的人首先要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来定调。第三是用典。典故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是最大的论据,最有说服力,典故用得好,能让文章立于不败之地。第四是节奏。诗歌的节奏是特别重要的,长句像天马行空洋洋洒洒,短句如水银落地干脆利落。三字、四字、五字乃至更多,都有着不一样的风格调性,写文章的时候,长短搭配、抑扬顿挫,文章才会更出彩。
“中国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傲视五千年,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字,而掌握了文字的规律、诗词的艺术,把这些学好了,再去钻研西学,才能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汇聚起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创造出真正无愧于时代的经典。”杨诚勇总结说。
参与本次讲座的既有省内文艺评论界的专家学者,也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诗词爱好者。赵慎珠说,本次讲座思接千载神驰八荒,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有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实践的温度,是一场融汇了哲学思考与人文艺术的文化大课。“用文艺讲好中华文明源头的故事”系列讲座,是2024年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着力打造的文化IP,旨在激发创作潜力,促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推动河南文艺评论事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讲座已邀请多个艺术门类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创作体会,讲述中华文明源头的好故事,尤其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故事,讲述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以及如何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赵慎珠说。(李东宝/文 邓润宁/图)
编辑:赵地 审核 :赵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