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医”起话港区 | 花亚伟: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2024-11-16大河网

大河网讯 “郑州航空港致力于打造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新高地,凭借其丰富的产业资源、卓越的区位优势和物流优势,对我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将起到助推作用,并加速产业链间协同发展。”11月14日,在郑州航空港医疗健康产业对接会现场,省政府参事、郑州航空港区生物医药大健康指挥部指挥长花亚伟在推介时表示。

“医工融合”不是简单的“1+1”结合

医学与现代化工程技术交叉融合,“医工融合”被公认为是突破医学“卡脖子”技术的“关键之钥”。

在医工融合的过程中,如何突破简单的“1+1”式结合,让技术真正发挥经济价值和临床价值,是郑州航空港发展医疗产业的重点考虑。

“当前,河南正在推动把科学家和企业家更加紧密联系起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花亚伟在接受采访时称,在具体实践中,就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而言,如果不加强沟通对接,那么在需求侧特别是临床实际需要上与科研方向上之间,会出现"鸿沟"现象。此外,一个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还需要投资方注入资金、企业方生产销售。因此,搭建一个科研机构、高校、医院、投资、企业等多方融合联动的发展机制至关重要。

花亚伟重点提到了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重要性。“科研机构能把临床医生没有时间深入研究和实践的想法转化为具体思路和方向,从而来推动医学科技进步。同时,通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间的深度合作,研究成果可以更快地转化为临床应用,加速医疗技术的迭代更新。”

医工融合不是简单结合,而是需将医生的想法即“创意”,工程师的办法即“方案”,科学家的说法即“理论”,企业家的做法即“市场”,用户的看法即“体验”相融合,形成完整闭环,从而研发出更有市场价值、有临床价值的产品。

花亚伟认为,在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和前沿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依然占据着领先地位。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弥合企业家与科学家之间的“鸿沟”,真正实现融合联动发展。

“医工融合当下确实很火,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热闹场面的背后,静下心来做孵化、临床转化,还面临一些挑战。”花亚伟打比方说:比如客户需要一件美观且实用的衣服,但裁缝是按版样进行剪裁,而大部分客户却看不懂图纸。这中间,就需要有设计师来做“中间人”,把客户的需求“翻译”成裁缝听得懂的“语言”,最终在风格、价格、色彩等方面达成一致,这样做出来的衣服才符合客户的需求。

从另一角度来看,医科和工科之间存在着差异。“医生在临床中的需求,能否准确地描述给工程师;工程师能否准确领悟医生的诉求,这是医工融合中的关键所在。而企业家又必须考虑产品的市场规模、开发成本、投资回报等。”在这样的“磨合”“碰撞”过程中,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让科技成果作为市场要素自由流通

“医工融合,就是要让医生、工程师和企业家多多交流,比如今天的推介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对于医药产业的发展,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尤为重要。”

花亚伟说,“短暂滞后,不代表永远落后”,尽管河南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起步较晚,但后发优势明显。这里有科研机构——省医学科学院、省中医药科学院;有临床机构——郑大一附院和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有大健康产业——中信大健康产业园等;有医学高校——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和新型研究型大学等,“医教研产资”优势资源在这里实现汇集。

医工交叉的关键在于医生和工程师了解彼此的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花亚伟认为,“通过多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卓越领军医学人才,在相关领域不断创新,才能搭建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和发展高地,从而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需要进一步畅通转化通道。花亚伟认为,丰富科技成果展示形式,搭建高水平成果路演、展览展示、产融对接等桥梁;创新转化方式,降低交易成本,让科技成果作为市场要素自由流通;建立健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互相协作机制,共建转化机构和服务平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融共生的良好生态。

郑州航空港发展生物医药有哪些优势?

“郑州航空港显著的物流优势,能有效提高产品的流通效率,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能依托全省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高校专业资源,为企业研发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能利用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有力的保障,这些都为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提供了显著的竞争优势。”花亚伟说。

此外,郑州航空港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具有功能区特色的优化营商环境“一统十联”工作机制,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大厅之外无审批、平台之外无审批”。(高利国 梁雅琪/文 王瑞/视频)

编辑:赵地  审核 :赵汉青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