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甲骨文丨好“冷”的甲骨文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弋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进入冬季以来的第二个节气。
人们对温度的感知自古有之,因此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用文字记录下冬季的所见所闻。虽然我们已经无法知晓3000多年前冬季的模样,但仍然能从先民创造的甲骨文中,感受到一缕细微的寒意。
“冬,四时尽也。”甲骨文中,有字写作 ,有人认为这就是“冬”字,字形像枝垂叶落,仅仅剩下枯果的样子。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航福教授介绍,现在学者一般认为,这个字代表丝束末端打两个结,表示“终”,也就是说甲骨文中的这个字是“终”字的初文。甲骨文中,该字确实用作“终”,如“不其终夕雨”(《合集》12998正),大意是,不会整个夜里都下雨吧?“帝弗其终兹邑/帝唯其终兹邑”(《合集》14209正),大意是,上帝不会终结这座城邑吧?上帝会终结这座城邑吗?
直到春秋时期的金文中,才开始出现“冬”字。从《说文解字》小篆变来的“冬”字,与添加“日”形的“冬”不同,而是在下面添加了“仌(冰)”,汉代隶书时,“仌”被写成了两横,楷书时两横又被写成了两点。字形上部也在变化,今天写成了“夂”。
“ ,凝雨,说物者。”从商代甲骨文开始,一直到汉代隶书,“雪”字都是个形声字,上部的“雨”表字义,下部的“彗”表字音。“彗”与“雪”今天的读音相差大,只是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甲骨文中的“雪”字是 、 ,上半部分为 (雨),像天空中降落雨水状,下半部分为 (彗),像扫帚的样子。
齐航福说,甲骨文中的“雪”字可能就已经有了下雪的含义。例如“甲辰卜:雪”(《合集》21023),大意是,甲辰这天占卜,问道:会下雪吗?
“冰,水坚也。”与雪相伴的就是寒冷刺骨的冰。在甲骨文中,冰写作 ,像水凝结后形成的纹理,也是“凝”的本字,像严寒之中,水凝结突起的冰块的样子。到春秋时期就分化出了 字,由两部分组成。
“寒,冻也。”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寒”字可能已经出现,甲骨文中有 、 、 等,有人认为就是“寒”字,是个会意字。金文中的“寒”写作 ,上边是房子(宀),下边是冰(仌),表示房子外边很冷,房子里面有人,人的四周是大量的草(茻),草大概是御寒用的。在后世演变过程中,字形上部始终是房子的样子,下部的“冰”最终变成了两点,只是中部讹变较大,已经完全看不出这部分本来像人铺着、盖着草的样子了。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就认为,“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
随着天气转冷,最重要的就是及时添衣。甲骨文“衣”字是个象形字,写作 ,上部像衣领,下部像交叉叠压的衣襟。“衣”字的发展演变比较简单,从殷商甲骨文到《说文解字》小篆,衣的字形一直比较稳定,大体保持象形写法。西汉末年,在隶变过程中,某些笔画被平直、连接,便失去了象形性。
殷墟甲骨文中等形的字,一般学者都把它们释做“衣”,这些字常见于祭祀和田猎卜辞,此前有人认为是一种地名或祭名。《甲骨文字诂林补编》中收录有裘锡圭先生的观点,他认为,这些所谓“衣”字,大多不太说得通,必须重新释读。他与李学勤都认为,已发表的殷墟卜辞中的“衣”字,除去一些辞意不可解的,都应该释读为“卒”。
甲骨文的“卒”写作 ,是在“衣”字形上加上交叉线,示意衣服已经缝制完毕,用以表示终卒意。
编辑:张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