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十年十人丨清水北上
核心提示
一泓清水,南北情长,自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跋涉三千里抵达北京。
从“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宏伟构想到工程论证、天河梦圆,这条路一走就是62年。
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超大型渡槽、创造性穿越黄河、克服工程“癌症”……数十万名建设者夜以继日、持续奋战,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
通水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687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超106亿立方米。10年来,长江之水源源不断汇入淮河、黄河和海河流域,翻山越岭,通城达县,润泽北方大地,造福万千百姓。
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今天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值此之际,本报推出“清水北上”数据版,数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着这条1432公里的生命线,看看“南水”进京的奇遇。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干渠总长1432公里
穿越686条河流和无数铁路公路,沿线控制建筑物、交叉建筑物、渡槽、倒虹吸、暗渠、隧洞、泵站等建筑物总量超2000处,累计供水超687亿立方米
一滴“南水”从丹江口出发,历经15天,到达北京团城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共有27座渡槽,是世界最大的渡槽群
中线工程挖了8.8亿方土石量,相当于挖了63个西湖。浇筑了3000多万方的混凝土,相当于2个三峡大坝。用钢量达到了178万吨,相当于43个“鸟巢”的用钢量
中线工程的上天入地。上天,就是通过架设渡槽来运水。渡槽,是“从天上穿过”的水道。入地,在黄河之下23米至32米处,建造长度超过4公里的两个直径约7米的隧洞,做到了“江水不犯河水”
攻克工程技术领域的“癌症”,即渠道膨胀土边坡稳定的世界级难题
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是世界水利移民史上最大强度的移民搬迁,涉及搬迁移民34.5万人
工程之难
暗涵下穿北京五棵松地铁站示意图
穿越五棵松地铁站工程为国内首次大口径有压输水管线穿越城市交通主干线,采用浅埋暗挖法,使五棵松桥、复兴路、地铁站、暗涵形成了“四层夹心”结构,暗涵拱顶距五棵松地铁车站结构底板距离仅有3.67米。这开创了国内既有运营地铁车站下修建大口径有压输水隧洞的先例。
穿黄工程示意图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投资较大、施工难度最高、立交规模最大的控制工期建筑物,位于郑州市黄河上游,因地质条件复杂,穿黄隧道最后采用了内外衬双重管道的形式,先在河床下平均30米处修一条类似公路隧道的通道,在这个“公路隧道”里,再放入两条直径7米的通水管道用于输水。
湍河渡槽示意图
湍河渡槽工程位于邓州市十林镇与赵集镇之间,渡槽长1030米,共18跨,每跨荷载为4800吨,相当于承受30列火车荷载强度,而最小壁厚只有35厘米。建设时在国内无超大型渡槽设计规范可循,首次引入造槽机的“原位现浇”技术,在现场原位支模,并整体浇筑而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U形渡槽。
沙河渡槽示意图
沙河渡槽是最长、输水断面总面积最大的渡槽,横跨沙河等三条河流,也是世界首座采用架槽机施工,且在已架设渡槽壁上铺设轨道,实现“槽上运槽”的渡槽。全长11.9公里,单槽重量达1200吨,U型结构槽身最大高度9.6米,远大于一般桥梁的箱梁高度。同时,槽身空间受力复杂、架设难度极大,因多项工程指标排名世界第一而被誉为“世界第一渡槽”。
方城垭口示意图
方城垭口,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两侧地面高程达200米以上,垭口处海拔仅为146米,为地跨长江、淮河流域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垭口除了膨胀土,还有高渗水地层、淤泥带、流沙层、硬岩等复杂结构,宋朝的襄汉漕渠正是因为此处地势悬绝而搁浅。
丹江口水库溢流坝加高示意图
丹江口大坝抬高采用了“后帮有限结合”加高方式,使老坝体与新坝体之间达到一定的结合比例,坝顶高程从原先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设计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总库容达290.5亿立方米,比初期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丹江口大坝加高期间还须正常运行,因此设计和施工极为复杂,在我国工程建设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0年来,北京市调水量突破106亿立方米
其中2023年—2024年调水量达到13.45亿立方米
创“南水”进京以来年度调水量历史新高
●北京人每喝三杯水,有两杯是“南水”,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
●2014年年底,北京市有6座地表水厂能够处理“南水”,10年来,为了让更多市民喝上“南水”,全市接纳“南水”的水厂已达16座,“南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至接近500万立方米/天
●截至目前,已有1300余个小区(单位)完成水源置换,受益人群近300万人。目前全市城镇供水管网总长达到1.9万公里,比10年前增加近5000公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市调水超102亿立方米
天津市1300多万人口受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向天津分水约10亿立方米以上
●全市年供水量由2014年的26.18亿立方米增至2023年的32.72亿立方米,其中引江年供水量由0.06亿立方米增至10.34亿立方米,成为城市供水主水源
●2016年起,天津市率先实现对海河、子牙河、北运河等中心城区重点河道常态化补水,2023年天津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0%,为历史最高水平
南水北调河北段全长596公里累计向河北省供水超218亿立方米
●石家庄市累计受水66.26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及工业用水34.21亿立方米,生态补水32.05亿立方米,受益人口819.22万人
●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动了滹沱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5100万人
●黑龙港流域邢台市、沧州市等地500多万人彻底摆脱了氟超标水的困扰,告别苦咸水
●累计向邯郸市供水约26亿立方米,覆盖主城区及东部12县区约460多万群众
河南段全长731公里累计向河南省供水超237亿立方米
其中生态补水42.71亿立方米
供水水质始终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我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段最长、分配水量最大的省份,沿线共设39个分水口门,供水范围已覆盖12个省辖市市区、52个县(市)城区和122个乡镇,受益人口达3500万人
●安阳段舍近求远,为保护殷墟,调水线路绕行北上
●“南水”来,鹤壁市再现“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美景
●濮阳市率先在全国完成“南水”全域覆盖,“煮汤不放盐”的日子一去不返
●新乡市累计受水11.8亿立方米,一渠南水改写生态版图
●焦作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越主城区的城市
●许昌市的“干渴之城”早已成为历史,实现“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目标
●平顶山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首个受益城市,应急调水缓解了60年一遇的大旱
●南阳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中线干渠在南阳境内长185.5公里,约占河南段的1/4,承担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责任
大事记
1952年10月
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也是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
1978年
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1992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南水北调”列入中国跨世纪的骨干工程之一。
2000年6月5日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有序展开,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
2002年10月1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同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总体规划》。
2003年12月30日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2005年9月26日
南水北调中线标志性工程——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0年3月31日
丹江口大坝54个坝段全部加高到顶,标志着中线源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2012年9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
2014年12月12日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
2021年5月14日
习近平在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数据来源:综合河南省水利厅、新华社、央视新闻
本版制图/周鸿斌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