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随“南水”北上14年 乡音添了“中牟味儿”

2024-12-17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2020年8月17日,中牟县官渡镇北沟村与石井村移民共同纪念南水北调移民搬迁10周年 如今的北沟村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韩玉/文受访者供图

  南阳市淅川县金河镇有个北沟村,郑州市中牟县官渡镇也有个北沟村。相距400多公里的两个村子,都是王振江和乡亲们的家乡。

  2010年8月17日,当时40岁的王振江和乡亲们先于“南水”北上,从老家淅川县北沟村搬至中牟县北沟村生活。14年已过去,他们的生活也有了新变化。

  A

  北迁

  随“南水”北上

  北沟村600多人迁居

  南阳市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两次大规模移民中,淅川36.8万人搬离故土,成为全国水利移民第一大县,这个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的小县城,扛起了守护一库碧水的重任。

  提起2010年的那次“搬家”,王振江的记忆依旧清晰。

  “那天是8月17日,村子里来了三四十辆车,载着村民一起离开……”王振江说,他们这批离开的人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些村民几天前就搬到了“新家”,前前后后,共有600多人来到了中牟。

  这样大的阵仗对于北沟村村民来说并不多见,考虑到同行人员中有老人,车子在路上走得并不快,开了5个多小时。

  B

  融入

  从饮食到口音

  他们都在慢慢融入

  王振江对于新家的最初印象,是一排排崭新的房子,不同于老家土木结构的房子,这里的房子质量更好。不仅如此,用水也更方便了,在当时的老家,村民们需要自己挑水,在这里他们用上了自来水。

  好的住宿条件并未能完全让初来乍到的村民们放下心来。未来以什么方式生活?能否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这是村子里的老人们最为担心的事情。

  王振江说,刚到这里,生活习惯上的不同便显露了出来。

  比如,老家的房子是一家一户,这里是一排六户;在老家,王振江爱在中午吃上一碗面条,而在这里,吃馍和菜多一些;语言交流方面也有问题,他们说淅川方言,当地人听不懂,中牟当地人的方言,他们也听不懂……

  “既然来到新地方,也没其他好的办法,很多事情就得慢慢磨合。”很快,爱吃面的王振江吃起了馍,日常沟通中,他的淅川口音里也混杂了中牟当地方言,日子过得越来越融洽。

  王振江的改变,也是北沟村移民们慢慢融入新生活的缩影,“现在,大家都习惯了在中牟的生活,也都慢慢没那么想家了”。

  C

  保障

  上学、打工都不用跑远

  最大的变化是“方便”

  除了要面对生活上的改变,如何维持生计,也是移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老家,人们大多以种地为生,种玉米、小麦等,有些人家还会养一些猪、牛,以提高收入。

  而搬到新家后,村民有了新选择——就近务工。官渡镇地处中牟县城东部,紧邻古都开封,是连接郑州与开封的重要节点。与老家相比,这里的交通更为便捷,孩子们上学很方便,这里就业也很方便。

  王振江说,村子附近有个园区,聚集了医药、包装、机械等类型企业的工厂,不同于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模式,进厂打工成为现在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都是在附近打工,离家近,不耽误照顾家里的孩子、老人,村民们每年的收入与原来相比也有了提高。”有村民到这里的第三年家里添置了小汽车,也有村民的房子已经盖到了三层。

  不仅工作方便,在这里,老人们养老也有保障。

  王振江说,村子里年满60岁的老人可以选择集中养老——去镇上的养老院免费居住,也可以选择分散养老,当地每月会发放几百元的养老金,“条件比以前好了些”。

  离开淅川县那年,王振江40岁,姐姐和妹妹还在老家生活。刚搬过来的那几年,他一年会回老家两三次,和家里人聚一聚。如今14年过去了,随着逐渐融入新生活,王振江回老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一是年龄大了,跑得少了,另外,在这里都适应了,我们要把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

编辑:陈梦伊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