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圆梦时刻 基层党员干部篇丨干字当头 倾心为民
南阳市宛城区仲景街道泥营社区红色文化广场,老党员给小朋友讲述党的光辉历程。本报资料图片 高嵩 摄
由平顶山市戏剧研究中心豫剧院编排的现代革命历史剧《火种》。该剧以叶县段庄村真实的革命历史故事为素材进行创作,展现共产党员为革命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本报资料图片 张国岳 摄
卫辉市安都乡口头村正在建设的设施农业连栋大棚。该村坚持以党建引领村集体发展,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壮大村集体经济。本报资料图片 赵云 摄
核心提示
在改革发展、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乡村振兴、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有千千万万基层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担当作为。这一年,他们撸起袖子谋发展、扑下身子干实事,他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自己的平凡坚守和点滴努力,解决了难题、推动了发展、凝聚了民心、赢得了口碑。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在他们的故事里,有党员干部心系百姓的赤诚之心,担重担难的干事之能,更有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奋进之力。
乡村创业忙
解开“绿色银行”致富密码
□本报记者 赵若郡
深冬时节,沿着古寨河行走,河堤两岸,一栋栋乡村别墅格外亮眼。墙角,藏在背风处的月季还开着花儿。
“村子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别墅?”12月30日,面对记者的疑问,漯河市临颍县大郭镇胡桥村党支部书记胡青举故意卖了个关子:“让我先从一棵树的故事讲起。”
转过村口,来到苗木种植基地,老胡打开了话匣子:“前些年,木材市场红火,我就想着能不能通过发展苗木产业,带领村民挣钱。”
说干就干,借资金、租土地、找专家、看种子、买苗木。
“一片林子,活儿多着呢。”老胡用手比画着,算起群众的增收账——
“流转给集体一亩土地,一年收益900元。”
“挖一个直径1米的苗木土球,100元,吊出来也需要工人。”
“给苗木打药、施肥,一天能挣60元。”
扎下根的树在一天天成长,村集体经济日渐壮大,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村集体成立的胡桥集团公司,总资产最高时达3.2亿元。”老胡满是自豪,“一部分乡村能人直接参与村企业的管理,有的还自己开起了公司。”
“王恒亮就是其中一个。一开始,他在村集团公司干,后来自己到上海开了家绿化工程公司。”老胡说。
但这两年,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业转型成了摆在老胡面前的一道难题,“村集体流转的6000多亩土地,背后都是乡亲们的生计。要往远处想、深处想,这是乡村振兴的百年大计。”
说难也不难。老胡说:“只要找准路子,这片林依然是村里的‘绿色银行’。”
“村里有水系景观和苗木基地两大生态禀赋”“林下发展生态旅游”……从苗木产业向文旅融合转变,把准村里的比较优势,胡青举带着村民二次创业。
开发“蝈蝈部落”“生态采摘园”“乡村动力乐园”“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
围绕“水系景观、花卉观赏、乡村研学”三个体验板块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这些别墅都是为明年发展乡村旅游准备的民宿。村民盖别墅,村集体每层给1万元补贴。”老胡终于“解密”了。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是一栋名叫“紫气东来”的国风别墅。老胡说:“这家一楼是自住,二楼、三楼用来经营。还有的村民常年在外地,盖了别墅就委托村里代管,村民和村集体按比例分红。”
“老胡选的路,准没错。”如今,王恒亮不仅自己家盖起了别墅,还在村里开了“乡村别墅”设计公司。
眼下,一栋栋乡村别墅矗立,村里的游客服务中心也正在加紧建设。
“大河有水小河满,村里发展好了,每一棵树都能‘枝繁叶茂’,每一家的日子都能更红火。”老胡充满信心。
心系桑榆晚
助力银发一族乐享“食光”
□本报记者 李昊
12月19日,地冻天寒。在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金明池街道金康社区养老助餐点门口,80岁的王长山碰见了迎面走来的蔡晓伟一行。
“王大爷,这几天迎冬至,社区准备了热气腾腾的饺子,您没去尝尝呀?”
“去啦去啦,刚从那边过来,味道比自家包的还好。”王长山说着颤巍巍竖起了大拇指,“眼见社区助餐点扩大了,医疗服务中心开始筹建了,各项活动越来越丰富,你们的工作真是做到了俺们老年人的心坎上。”
金康社区养老设施的完善,离不开该区纪工委监察工委的帮助。今年以来,该区纪工委监察工委聚焦养老服务加大监督力度,压紧压实民政等职能部门责任,推动老年助餐服务这项暖民心工程办实、办好。
其中,负责牵头开展“驻点式”督导的,正是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蔡晓伟。“我们整合了‘室组地’监督力量,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开展座谈,对覆盖全区142个小区的44个养老助餐点开展靶向监督。”
城西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是一家“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拥有床位120张,收住老人96人。8月初,在实地督查中,蔡晓伟发现该中心采购人员购买的部分食材进货单据未存档,距离三星级养老机构标准有差距。
“经整改,目前中心食材选购把关严格,只买当天的新鲜果蔬、直营店鲜肉,并规范执行索证索票要求,让老人吃得放心、吃得舒心。”该中心负责人郭莉荃介绍。
金康社区紧邻多所中小学,老人多、孩子多,社区用房紧张。辖区内有老人2000多名,却只配备了一处仅150平方米的助餐点,不少群众反映餐厅太小。
对督查发现的问题,蔡晓伟和同事们联合民政、公安等责任单位,推动将原交警大队业务用房迁建、其他原因占用的社区用房收回,督促社区利用腾出的用房,扩建养老助餐点。
一碗胡辣汤2元多,一笼包子不到5元,过去,因价格实惠,一到饭点不少老人在助餐点前排队。
“如今,在区纪工委监察工委的监督推动下,我们解决了辖区老年人的吃饭难题,用餐环境也舒适宽敞了。助餐点还免费提供上门送餐服务,让更多老人能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金康社区党委书记刘芳说。
养老是重要的民生实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从2022年的“一老一小一青壮”专项整治,到今年的监督保障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蔡晓伟的工作与养老领域联系紧密。
“非常荣幸能为这座城市的老年人做一些实事。”蔡晓伟说,在督办一项项具体事务中,感受到肩上责任之重,“看到他们生活舒适、晚年幸福,心中很有成就感。”
攻关急先锋
建强一个个“机械关节”
□本报记者 金京艺
12月28日,周末,王金成依然没舍得休息。
刚结束实验室的工作,他便马不停蹄返回办公室,和研发团队一起分析数据,进行新一轮轨道交通轴箱轴承关键技术攻关。
“明天早上咱们再测试一次,保证给客户提供最准确全面的轴承整装数据。”下班前叮嘱完工作,王金成才有时间看了一眼手机:21时37分。
王金成是洛轴技术中心轴承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是同事们眼中一心扑在轴承设备研发与技术革新事业上的“急先锋”。
即将过去的2024年,有一项技术攻关让王金成尤为骄傲:今年5月,他与团队历时两年攻关的“地铁车辆轴箱轴承自主化研制及运用研究项目”通过了专家评审,且轴承设备在洛阳地铁2号线的装车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标志着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高稳定性、长寿命的地铁车辆轴箱轴承性能与进口轴承相当,对于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推进城轨车辆装备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王金成说。
轴承被称作“机械的关节”,是现代机械设备中的核心基础零部件。目前国内不少地铁车辆使用的轴箱轴承大量依赖进口,存在价格高、供货周期长、服务不及时等问题,导致地铁车辆制造和维修处于被动地位。
在王金成看来,轴承行业的使命即为实现国产化替代,“就是要突破轴承制造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保障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供应链、产业链安全”。
然而,技术革新并非易事。为了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多少个日夜,王金成带领洛轴研发团队查阅论文、专利文件,刻苦钻研、反复试验,攻克了一项项被国外垄断的轴承核心技术。
“每当看到我们研发的轴承产品能替代国外的同类产品,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正是这份赤子之心,让王金成将科研报国的理想变成了一个个现实——
一批项目扎实推进,研制出可应用于5种高铁列车车型的轴箱轴承、齿轮箱轴承、牵引电机轴承;一个团队茁壮成长,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中国标准地铁列车A型车、B型车轴箱轴承研发,产品远销厦门、深圳等十几个城市;一项标准填补空白,制定完成2项团体标准T/CAMET,规范了我国地铁车辆轴箱轴承设计、制造、验收、试验验证环节。
在王金成办公室,一座精致的奖杯被摆在最显眼位置,这是今年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70周年时,王金成被公司授予的“功勋员工奖”奖杯。
“荣誉属于我们研发团队的每个人。正是一代代科研人勇于创新、攻坚克难,才解决了一项项技术难题。”王金成说,“未来,我将继续带领研发团队进行轴承设备技术攻关,为推进高端轴承国产化、产业化贡献更大力量。”
钉牢“螺丝钉”
推动项目建设“加速跑”
□本报记者 赵若郡
12月27日,晨曦微露,透过窗户望去,位于中牟县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的城发·郑开智慧产业园一期项目,全面封顶的一批次主体结构镶上了一层“金边”。
“9个月前,这儿还是一片荒芜。从拿地到封顶,这个速度,最初真难以想象。”河南城发创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负责人陈光辉颇为感慨。
难以想象的并非只有建设速度,还有报批报建工作的有力支撑。
在陈光辉看来,报批报建工作如同项目建设中的螺丝钉,涉及项目开发全流程,只有钉牢一颗才能钉下一颗。而他自己,就是项目背后与时间赛跑的人。
“3月12日,开工奠基仪式;4月1日,重点项目观摩;4月26日,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陈光辉办公室的墙上贴满项目进度时间表,“时间不等人,项目建设要压茬推进,每往前抢一天都很关键。”
家住荥阳,与项目70公里的通勤距离,成了陈光辉首先要克服的问题。“赶节点的时候,吃住都在单位,一周才回家一次。”
说起那段时间的经历,陈光辉印象最深的是“一日获批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四个关键事项”。
四项业务,涉及不同单位、不同部门,怎么才能协调到一块儿?
“想要在公司确定的日期前完成这项工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但作为郑州市重大项目建设先进个人,青年党员陈光辉习惯于挑战不可能。他常说,党员更应该带头,只要肯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自项目启动之初,他便召集团队小伙伴们制定项目手续办理专项工作计划,明确关键节点、关键事项。
4个事项、7个部门、上百份资料,哪些步骤可以串联实施,哪些操作应该并联进行,每一步间隔多少天,陈光辉都在计划书上标得一清二楚。
“那几个月,中牟县政务服务办事大厅成了我的临时办公室。”陈光辉回忆道,“手续复杂、类目也多,我就抱着笔记本在现场办公,可以根据经办人的意见随时完善资料。”
“跑中牟县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管委会,对接资源规划局、水利局,联系民政局、人防办、园林局,我们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四个关键事项的审批,为项目接下来的工作赢得了时间。”陈光辉对当地“小时制”的审批机制、“店小二”式服务的营商氛围印象深刻,这种企业和政府“双向奔赴”的工作合力也让项目建设加速前进。
“一批次楼栋明年上半年就能投入使用,招商工作也在有条不紊推进,将有不少高新科技项目入驻。”望向刚刚全面封顶的项目现场,陈光辉对新一年充满期待。
编辑:路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