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AI”潮年丨方寸之间“核”纳百川 他立志做当代“王叔远”
前言:邂逅非遗之美,感受国潮新风。在2025年即将到来之际,为展现非遗“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蓬勃气象,大河网联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策划推出《非遗“AI”潮年》栏目,用技术赋能非遗、用匠心守护非遗,让传统文化更加惊艳。
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 实习生 李欣茹)虽是冬日,但郑州市平等街上的绿植仍郁郁葱葱,当记者迈进树影斑驳的核潮店时,郑州市非遗核雕代表性传承人高华林正在狭小的工作台上忙碌着,透过一盏放大镜,让果核在刀尖上舞动芭蕾,将课本中的《核舟记》变为现实。
2021年4月,核雕被列为郑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正是高华林。为了以创新求突破,高华林通过将商都文化、禅宗文化、黄河文化等中原文化巧妙地融入核雕中,为核雕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其本人更是立志成为当代“王叔远”。
一刀一刻皆是初心
核雕,是我国传统的微型雕刻艺术。“刀锋游走处,入核如有神。” 一枚本该废弃的小小果核,经雕刻师手中刻刀数以千万次地磨、划、铲、凿、挫,最终幻化蝶变。然而,于方寸间雕刻万物百态却不是一件易事。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是魏学洢所著《核舟记》中的场景,高华林的代表作《核舟记》,正是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技艺和场景进行的复刻。
“由于没有原型可供参考,需要大量参考古籍资料,经过近5年时间的努力探索、精心设计并打磨每一个细节,通过镂空、镶嵌等雕刻技法,成功塑造出7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和8扇精巧细致的窗户,最终呈现了现在这个版本的《核舟记》。”谈及这一创作时,高华林颇为感慨,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其个人艺术造诣的一次全面展现。
作为一名80后,高华林喜欢骑摩托车,风驰电掣之间尽显英姿飒爽,而核雕无疑是一门需要“静”下来的技艺。
谈及为何会从事这门技艺的传承时,高华林说,“从前家里的老人农闲时会做一些小葫芦、雕刻桃核拿集市上去售卖,到我这一代,从小看到长辈们去制作,产生了想把它持续创作下去的初心”。
多元探索创新之路
核雕技艺传播范围较为广泛,分为南北两大流派,两派又分很多支脉,中原核雕技艺属于北派河南一脉。清朝同治年间从北京传播至山东,进而流传至河南,以河南本地所产桃核——脑纹桃核为雕刻载体,以花篮、衣扣、扇坠、印章、挂坠等为主要创作形式。
从学校毕业后,高华林忙着去找各地老师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高华林发现,全国每个城市的核雕艺人风格都不一样,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他积攒了不少经验,也萌发出通过创新把中原文化的特色雕刻出来,融入进去的心愿。
“通过汲取现代书画的知识,我在沿袭微雕艺术的基础上,对雕刻技法和工具进行创新。比如,以前大家使用的工具都是锯条、铁,现在用的基本是硬度比较高的白钢,并且,我们会将每一个工具的刀型做更新,雕刻的作品比以前的更加精致。”高华林表示。
高华林所说的精致不单是简单的“精细”,为了让雕刻更加细腻,即使在1毫米的微小空间上,他也希望能精准呈现人物脸部微妙的肌肉纹理和丰富的表情变化。
作为非遗新青年,高华林致力于核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他说,“通过尝试将商都文化、禅宗文化、黄河文化等中原文化巧妙地融入核雕中,把传统文化雕刻在作品上,希望为核雕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时,我还通过文创产品的创新,以十二生肖、卡通形象等进行创作,希望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核雕艺术”。
让国潮成为青春风尚
目前,高华林除了在郑州市平等街开了核潮店,还在苏州、上海、北京都开有分店。
核雕到底有哪些市场前景?“对于核雕来说,果核只是一个小小的载体,更多的在于创作,我们会做一些传统的、能继承下去的作品,也会去创新地做一些新型的作品,核雕的受众群体老少皆宜,还有不少海外玩家也非常喜爱。”高华林说,当下,核雕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收藏品。
高华林说,他所主理的核潮店铺背后不止是其一个人在“发力”,“核潮团队目前集合了全国的核雕艺术家去打造这个品牌,就是让核雕看上去更加新颖,不再是一个传统老旧的小饰品,更倾向于艺术的创作”。
作为非遗传承人,谈及未来在传承这一工艺上有哪些计划和打算时,高华林介绍,“结合当下年轻人群体的喜好,我们计划做短视频推广核雕艺术,我们也会制作雕刻教学视频,通过新媒体让更多人看到核雕,把这项文化传承下去”。
在平等街核潮店铺,高华林新收的徒弟也在一旁细致入微地打磨着手中的果核。
“这才刚来一个多月,已经很快上手了。”高华林笑着称赞说,“现在有不少学生前来拜师学艺,看好这门中国传统手艺,希望通过持续教学,让‘玩核雕’的风吹进更多年轻人的心里。”
编辑:陈梦伊 审核 :赵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