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教育行业几十年 75岁的周慧玲把育人“火种”从线下带到线上
周慧玲办的《康桥故事》
周慧玲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张逸菲 见习记者丁博洋/文 记者 何玉帅/图
2024年12月3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退休老干部周慧玲,作为河南省先进个人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这位年过古稀的75岁老人,投身教育行业几十年,而这终生不灭的育人“火种”,要从她幼年时说起。
埋下“火种”
周慧玲是家中长女,父亲是一名军人,常年随部队驻扎在外,她便跟随小学教师母亲娄守真一道,住在学校里。
学校的前身是一座叫“三清庙”的寺庙。三清庙的主殿被改造为办公室,冬日里煤火不熄,20余名男教师和包含娄守真在内的2名女教师在这里办公,年幼的周慧玲数年如一日,“泡”在书堆和作业堆里。
父亲不在身边,周慧玲也不缺父爱。三清庙里就她一个教职工子女,享尽了大家的宠爱。冬日天冷,母亲总在主殿的煤火旁放一块砖,下课后,砖被烤得热热的,包上报纸,裹上一层棉布,再捎上班里孩子们的几十根铅笔,母亲带着周慧玲回到二人居住的偏殿。将包好的“暖宝宝”放进被窝暖着,母亲坐在煤油灯下,用小刀给孩子们削铅笔。
每逢下雪天,天还没亮,娄守真和其他教师一起,几人一组,人手一个铁锹,在每个村子通往学校的路上挖脚窝。
周慧玲记得,那雪厚的能到小孩的膝盖,教师们用铁锹在上学的必经之路上挖一个个小脚窝,结束后,棉鞋和裤管都已经湿透。
娄守真和教师们对学生们爱的守护,让周慧玲发自内心崇拜教师这个职业。“我一度认为,世上只有军人和教师这两个职业。”她说,“小时候想,如果长大当教师,一定要做个像我母亲那样对学生好、令人崇敬的教师。”
步履不停
长大后,周慧玲真的追随母亲,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1968年,高中毕业的周慧玲作为知青,从郑州到南阳一个农村,在缺教师的村小,代了几个月的课。1971年底,郑州市教育局招收教师,她就回到郑州,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郑州市教育局教育革命培训班,她坚定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以优良的成绩,被分配到郑州市第十五中学,成为一名英语教师。
但学历始终是周慧玲的一桩心事。1982年起,她利用业余时间自修,拿到了专科毕业证。工作几年后,又在1987年,拿到了本科毕业证。其间,她经历了工作的调动,先从郑州市第十五中学调到郑州教育学院(郑州师范学院前身)做学生处处长,1998年又被调往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原郑州市机电学校)担任副校长,直至退休。
1月3日下午,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在周慧玲家的楼道里,正好遇见了前来探望她的学生,感谢在校期间周慧玲对他的殷切教诲。
“青少年时期,有些孩子因为还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会犯错。我常说,允许孩子们犯错,但犯错就要认,就要改,知耻而后勇。”周慧玲说。
2003年,因为身体原因,周慧玲退居二线,并于同年加入了郑州市关工委“五老”报告团和郑州市教育局关工委关爱工作专家团,后又加入河南省青少年德育专家宣讲团,成为河南省教育系统首批评聘家庭教育专家,常年作青少年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讲座。
薪火相传
1月2日,河南省委书记刘宁看望了老干部代表、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周慧玲。“你和新中国一起成长,亲身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为河南教育事业发展、青少年健康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向你表示敬意。”刘宁叮嘱周慧玲老人保重身体,继续发挥余热,传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河南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正式退休后,周慧玲从学校小讲台走向了社会大讲堂。她在千人万人的大讲堂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在自己居住的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康桥华城社区,又作为志愿者,倡导社区开展教育和志愿者服务工作。
周慧玲对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说,“刚搬进小区时,邻里间不说话,孩子们也不串门,缺少了对人际关系的演练、遵守规则的意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经过十来年社区教育的耕耘,现在,走在康桥华城小区里,能明显感到不同,社区、物业工作人员与业主们的关系很亲近,大家热情地打着招呼、互相问候。
2020年,已过古稀之年的周慧玲还积极“触网”,直播、拍视频……由她发起的“家教良方”微信号和抖音账号先后创立,如今短视频的播放量已超4亿人次,粉丝300多万。线上+线下,她笑称:“退休后,我的工作范围反而更大了。”
不管是出席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周慧玲总爱戴一条正红色的围巾,她说:“我们年轻的时候,把红红火火的青春献给了祖国。在新时代,虽然我们早已满头白发,也要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同时,这也是红领巾的颜色、五星红旗的颜色,我想让这红色的精神在孩子们中间传承和发扬,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将来能成为家庭的依靠、社会的中坚,和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编辑: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