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考古人讲考古 蛇年来讲“蛇”

2025-02-03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蛇作为十二生肖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生物,随着乙巳蛇年的到来,一场有关“蛇”的科普讲解也随之展开。2月2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举办了一场深入浅出的蛇文化考古讲座,考古博物馆馆员闫付海以《蛇年说“蛇”——考古与传统文化中的蛇元素》为主题,为大年初五入馆参观学习的观众奉上了一堂精彩的“文博课”。

“十二生肖为什么是十二只动物呢?其中又为什么有蛇?”随着闫付海的发问,现场观众纷纷开启了思考。实际上,十二生肖自起源之初便与农耕文明紧密相关,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蛇以其神秘、智慧的特性,成为远古时期一些部落文明的图腾崇拜,并延续数千年。

“迄今发现最早的生肖实物资料在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和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1号墓中的简牍中,两批秦简均有十二生肖的相关记载。”闫付海说,在人类文明早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控制能力极为有限,于是会把对自然的崇敬寄托在常见的动物身上,十二生肖的出现就是古人寻求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契合点,也是意识来源于物质遗存的直接证据。

讲座上,随着听众对十二生肖理解的不断深入,闫付海还当起了“推理师”,在科普生肖文化的同时,引入了与其相对应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从辰龙、巳蛇、午马的地支转变,到甲乙丙丁的天干讲解,在闫付海的带动下,“甲辰龙年”为何会变成“乙巳蛇年”,下一年为什么是“丙午马年”的纪年文化被快速得到科普,现场听众对农历纪年的理解逐渐从“嘴边”走到了“心中”。

作为考古讲座,与蛇相关的出土文物,自然是“重点”。无论是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石刻画像,还是汉代玄武画像砖,“蛇”的形象与古代神话相互交织,既体现出蛇文化的历史悠久,也侧面反映出先民对蛇这一物种的崇拜之情。随着历史的发展,部落之间开始融合交流,使得能够容纳更多图腾元素的“龙”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蛇”这一形象则永远留在了青铜器物、陶片纹饰、蛇钮印章之上。“在十二生肖中,龙蛇一前一后,紧紧相伴,腾蛇飞龙,各显神通。”闫付海说道。

听完讲座,观众纷纷表示“涨知识”:“以前对蛇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听完讲座,觉得蛇文化真是挺有深意的,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据了解,“考古人讲考古”系列讲座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传播打造的重点品牌,也是“乙巳蛇年 贺岁迎新”系列活动的一部分。系列讲座由一线的考古工作人员、发掘亲历者主讲,旨在带给市民群众既专业又接地气的考古知识分享,使听众能够真切感受考古科学的魅力与郑州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编辑:祝萍  审核 :刘杨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