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过大年丨手作“京剧发箍” 粘出新年好礼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缠毛条、粘毛球、做花饰……不一会儿,一个来自京剧经典形象“霸王别姬”的发箍就制作完成。2月3日,大年初六,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迎来了一群心灵手巧的观众,他们在领取完“京剧发箍”的制作物料后忙得不亦乐乎,很快就制作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精美发箍。
据了解,京剧发箍来源于京剧表演中的京剧盔头的简化创作,作为京剧演出的重要服装道具,剧中人物戴上的冠帽不仅可以明确展示角色的身份与地位、反映人物性格特征,还能通过盔头上各种装饰图案,展示其承载的丰厚文化寓意。此外,工艺精湛、色彩鲜艳、造型丰富的京剧盔头也体现着中国传统工匠的精湛技艺与创作水平。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剧曲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本次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京剧发箍DIY非遗体验活动,通过对“京剧发冠”制作流程的简化,让参与活动的市民能够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京剧发箍,使“国粹”与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真正感受到传统戏剧与非遗手工的魅力。
活动现场,带着两个女儿体验京剧发箍DIY的常女士正在通过视频教程学习制作方法。常女士说,本来就恰逢过年期间,孩子们也喜欢手工,所以一大早就带着她俩过来了:“我认为发箍制作不仅可以通过缠绕、粘贴、组合来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还能让她们体验到传统京剧文化的魅力,补充课外知识。”亲手体验后,常女士对本次活动赞不绝口。
张飞、女驸马、京剧花旦、霸王别姬……一个个主题不同、形式各异的发箍素材在活动中分发到前来参与活动的观众手中。从线条素材到成品展示,手工制作赋予了发箍“新生命”,即便是还未制作完成的雏形,有的小朋友也早已按耐不住好奇心,将其高高举起并戴在头上,成为他们心中的“新年好礼”。
“京剧发箍DIY”活动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25年“乙巳蛇年 贺岁迎新”系列活动之一。系列非遗体验DIY活动的举办,旨在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发展。接下来,考古博物馆还将继续举办“醒狮彩绘DIY”手工活动,欢迎感兴趣的观众朋友入馆体验。
编辑:陈梦伊 审核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