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非遗“AI”潮年丨“草上作画” 看小小芦苇杆中的大千世界

2025-02-03大河网

前言:邂逅非遗之美,感受国潮新风。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春节成为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为展现非遗“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蓬勃气象,大河网联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策划推出《非遗“AI”潮年》栏目,用技术赋能非遗、用匠心守护非遗,让传统文化更加惊艳。

大河网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诗经》里情思绵绵的芦苇;“芦苇萧萧吹晚风,画船长在雨声中”,这是李商隐笔下尽显诗意生活的芦苇。你知道吗,在手工艺人的手下,芦苇还有另一项用途——芦苇画。

芦苇画,被誉为“草上作画”,不仅是河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淮阳地区文化瑰宝中的璀璨明珠。用非遗手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这是非遗淮阳芦苇画代表性传承人葛磊的心愿并为之坚持的事业。

初心与使命:在芦苇画的传承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淮阳芦苇画,又称“苇编画”,是利用芦苇为原材料,通过拼合、烙烫上色等复杂工艺制作而成的精美画作。其制作工艺考究,选料精细,需取2至4米高、食指般粗细、挺拔且直的苇秆,经过精修、去硬结、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后,方能成为制作芦苇画的原料。在制作过程中,艺人需以刀剖开苇段,经高温熏蒸熨平,再依据草图分剪、拼贴、烙烫上色,最终成就一幅幅兼具传统与现代美感的芦苇画作品。

走进淮阳金穗子芦苇画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装裱精美、栩栩如生的芦苇画,这些,都出自葛磊及其学员之手。

葛磊,一位出生于80年代的淮阳人,是淮阳非遗芦苇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一名复员军人。“我是因为家里世代传承芦苇画手工艺,从小受家族熏陶,在部队期间,我认识了谷穗,她家祖辈也是做芦苇画的,我们俩志同道合,顺利走到了一起。2011年退伍后,我们创办了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介绍自己选择芦苇画行业的原因时,葛磊笑着说道,“刚回来从事这行时,街坊邻里其实很不赞同,都用异样的眼光来看我,觉得做手艺这行已脱离现实、不务正业,更没有前途。不过我不在乎旁人的冷嘲热讽,只管坚持自己的喜好,在芦苇画的传承中汲取传统精髓,不断创新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对外推广淮阳芦苇画,终于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10多年来,葛磊刻苦钻研,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仅保留了芦苇画古朴自然的本色美感,更融入了现代生活气息,使得作品更加符合当代审美需求,也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

坚守与创新:让非遗芦苇画焕发时代光彩    

葛磊的芦苇画作品,既有表现自然风光的壮丽画卷,也有描绘细腻情感的生动场景。如他的《亲情》作品,以雌鸟哺育幼鸟为题材,通过精细的剪贴与烙烫技艺,将鸟儿的眼神与姿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制作芦苇画,第一步就是选料,也就是挑选芦苇……”说起芦苇画的制作,葛磊头头是道,“挑选到合适的芦苇之后,还要经过裁剪、拼贴、烙烫上色等多道工序,这样才能完成一幅芦苇画。我一直在研究把复杂的传统工艺创新精简,现在自制了不少‘特制工具’来对制作工艺进行改进,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去参加非遗交流会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探讨,进行工艺美术上的交流借鉴,坚持在传承中大胆创新。”

传承与发扬:“非遗+残障” 照亮残疾人就业之路    

在采访中,葛磊提到了“非遗+残障”的运作模式。“因为家中有残疾人,深深体会到了残疾人家庭的不易,所以就想帮助残疾人就业,身体健全的人很容易找到吃饭的门路,但残疾人不同,当今社会各方面的竞争都很激烈,残友们大多身体不便、文化程度较低,合适的工作不多,所以我把芦苇画手艺传承给他们,希望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多少能帮到一点忙。”葛磊说,“成立公司以后,我们制定并推行了‘非遗+残障’的运作模式,通过这样的扶贫帮扶,不少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得到了提升 。”

“来自周口鹿邑县的潘长江,一级肢残,从小生活在农村,为了生存,他进过工厂,也在家放过羊,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2012年,潘长江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我,接触了芦苇画。初学习,他只敢看着师傅操作不敢自己动手,半个月下来,他就萌生了放弃的念头。我鼓励他‘安心做芦苇画,只要你有恒心,证明自己是个苗子,一切生活所需都由公司包了’,最终潘长江坚持了下来,在我的指导下拼命地练习,拿剪刀的手磨了一层又一层水泡,消耗的原料堆了一箱又一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掌握了这门手艺。”谈及让他印象深刻的学员,葛磊如是说。

葛磊回忆道,“第一次领薪水的时候潘长江十分激动,对于常人而言,千元只是顿好饭,只是瓶好酒,而对潘长江来说,这是一次新生。 2018年2月,潘长江的作品《华锦鸣禽》拍出了36000元高价,成功完成了放羊倌到手艺人的蜕变。如今的他已是芦苇画培训的负责人,虽然依旧少言寡语,但他的神态中多了自信和底气。”  

展望未来:用非遗手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据了解,自2018年起,淮阳芦苇画非遗工坊已累计培训残疾人803人次,安置稳定就业96人,辐射带动就业近500人,帮助近百个残疾人家庭实现就业脱贫。

谈及对未来的规划,葛磊坦言,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芦苇画做得更好,“希望将来能成立芦苇画传承基地,培养更多的残疾人艺术家,把我们的芦苇画艺术送进千家万户,用我们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坚守和传承好我们的国粹,用非遗手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孙振恒)

编辑:陈梦伊  审核 :刘杨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