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盒子灯上“秀”甲骨

2025-02-05大河网-河南日报

1月31日晚,盒子灯亮相殷墟考古文旅小镇。 王宏宇 摄

  □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最近一段时间,安阳市殷都区许家沟乡河西村制作的传统盒子灯在网上爆火,不少网友感叹:“小小盒子装进上下五千年!”“被‘老祖宗’的智慧惊艳到!”

  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三,晚上8时许,殷墟考古文旅小镇人流如织,盒子灯如约亮相。夜色中,只见盒子灯宛如神秘盲盒,青铜器、青花瓷、文峰塔、甲骨片、甲骨文“福”字等造型先后从悬挂的“盒子”中掉落,流光溢彩的造型惊艳了众多游客。盒子灯每变换一次造型,现场就爆发一阵掌声。

  “之前从视频里看到盒子灯就觉得非常神奇,今天在现场看到,更感到震撼!”来自河北的游客刘先生用手机拍摄了盒子灯变换的全过程。

  作为中国传统的花灯技艺,盒子灯被誉为“花灯之王”,也被称为“纸包火”的艺术,代表着民间制作花灯的最高水平。在表演时,表演者将数层花灯叠放在硕大的纸盒内并悬挂在高处,只需要点燃灯中的烟火和引线,最低层的花灯就开始燃放,燃放完后随即脱落,接着上一层花灯燃放,直至每层花灯都伴随着烟花绽开,宛如火树银花。

  “每一层‘盒子’的内容通常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人物、花卉虫兽等为主,这样使花灯更加绚丽多彩,也寓意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盒子灯制作人之一、河西村村民王平和介绍。

  盒子灯这一民间技艺,始创于西汉,盛行于隋唐,发展在两宋,成熟于明清。河西村点盒子灯的这项技艺,相传从宋朝中期就开始了。经过一代又一代技艺人的不断传承与创新,极大丰富了盒子灯的样式与内涵。

  王平和介绍,盒子灯好看的秘诀,在于每一次表演的道具都是重新制作,每一次表演内容都不尽相同,给观众以期待和惊喜。“在用料上,盒子灯十分考究,要使用竹板、丝线、藤条等材料,制作过程融合了编扎、绘画、剪纸以及烟花制作等传统手艺。”

  不仅如此,盒子灯制作还有多个流程。需要搭骨架、扎灯、装裱、手绘等,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制作人必须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还要有一定的制作技巧。

  记者了解到,盒子灯制作过程中最难的一步是把花灯一层一层折叠起来并装进盒里。这个过程中,既要保证花灯不被折损,还要让花灯掉落时展开得“恰到好处”,同时保证每层花灯要“灯连灯”。

  由于种种原因,做盒子灯的这项传统技艺曾中断过几十年。近年来,许家沟乡又组织起河西村的老手艺人,开始了扎灯、绘灯、装灯,并研究盒子灯与声光电元素的融合与创新,从而实现了盒子落、灯即亮的观赏效果。

  今年,河西村的村民们在花灯造型设计上也花了一番心思,既要保证花灯的视觉效果,还要展现古都安阳的文化底蕴。最终,他们选取安阳地标建筑之一文峰塔、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甲骨文“福”字等8个样式。

  然而,甲骨文线条有曲有直,如何让花灯造型更逼真?这让老手艺人犯了难。王平和与村民们反复商讨,多次改进材料,才还原出甲骨文的“福”字造型。

  “传统的盒子灯是用竹篾制作而成,但为了做出甲骨文的造型,迎合甲骨文中的弧形,我们用不锈钢钢丝来做甲骨文的文字,在折叠过程中也跟原来有很大区别。”王平和介绍。

  如今,盒子灯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观赏效果更好,也更加安全可控。此外,当地还在探索为每层花灯定制语音介绍,并在造型设计上更贴近年轻人的喜好。

  谈及盒子灯的“走红”,许家沟乡副乡长杨静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盒子灯,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希望能把盒子灯和安阳文化相结合,更好地传承古老技艺,弘扬古都文化,让古老的‘花灯之王’绽放新的光彩。”

编辑:张龙(小)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